今天就讓小編為各位分析一下長期用耳塞聽歌會導致聽力下降嗎?希望能幫助到大家。是否有跡象可以說明長期用耳機聽音樂會損害聽力?
01戴耳機連續聽1小時音樂,聽力明顯下降,連聽2小時,會對聽力造成不可恢復的傷害!注意①隔1小時休息下②音量能聽清就行③別只戴一邊④頭戴耳機比耳塞的傷害小。
①隔1小時休息下
前文已經提到過了,對高音量的耐受限可以用劑量來計算。聽一小時休息一下確實是好的,但是這不能成為高音量聽音的藉口。
③別只戴一邊
這個也很誤導群眾。當單耳聽音的時候,如果環境足夠安靜,由于左右耳的音量不同,確實會造成感知上的不適,但這種不適與我們說的噪聲對內耳造成的損傷沒有任何的關系。
而且,如果環境足夠安靜,為了減少這種音量差所造成的不適,我會傾向于把音量降的更低。(注意這里我用的是”我“,這個傾向沒有科學依據我沒有任何的文獻支持。)
④頭戴耳機比耳塞的傷害小。
……這東西誰寫的我要和你好好的談談。
這需要分情況討論。頭戴不等于不隔音,入耳不等于隔音。
先來說現在隨身聽常見的使用情況:馬路、地鐵等等較嘈雜的環境。
馬路如前文所說,大概是80dB。北京地鐵內的噪聲大概也是這個水平
(來源:曲春燕;韓宇晨;浦丕浩;陳彥;梁鳳和;北京部分地鐵線路乘車人噪聲暴露水平的初步研究)
為了使人能夠清晰的區分語音與背景噪聲(背景噪聲含語音),一個聽力正常的人需要6dB的信噪比,即語音需要比背景噪聲大6dB。為了使背景噪聲不打擾音樂的欣賞,音樂的音量也需要比噪聲大一些,而且應該需要6dB以上。(過兩天我去做個實驗…我現在找不到好的文獻).
頭戴式耳機根據耳機結構不同,隔音效果也不一樣。封閉式耳機隔音效果會相對好一些,但大多比不上入耳式耳機。
來個極端的栗子,***式頭戴耳機隔音效果幾乎不存在。
(入耳的***耳機多少隔點兒音…比如說IE800)
如果要聽清楚音樂,意味著聲音至少要到86dB。超過WHO的85dB/45分鐘限度,不過不到美國的標準。不過這僅僅是聽清楚而已……
入耳呢?SHURESE535的標稱隔音能力可以達到37dBWestoneW60是25dB。
如果只是要聽清楚音樂的話,兩者需要的聲壓級遠遠低于大耳,大概只需要60~70dB左右。根據聽音習慣不同,很多人會選擇在70~80dB左右聽音,不過這已經足夠聽清楚了。
所以耳機的形式不重要,隔音能力才重要。
當然入耳也有其他的風險,佩戴不當可能造成外耳傷害或感染,摘的過猛可能會出現耳膜氣壓傷……
不過這都是后話了。
看看答主能不能借到示波器啊人工耳啊什么的做個實驗吧。最晚8月份能拿到這些東西,希望我到時候還記著…
==================追加答案示波器來啦==================
感謝#劉俊良同學當天就在萬里之外幫我跑了一個試驗,可以更清楚的展示音量和聽力損傷的關系。
測試設備:SONYZ2(L50w)
示波器:LecroyHDO6014with1GHz1Mohm//15pfprobe
帶24ohm電阻負載,模擬一個理想的耳機。設靈敏度=109dBSPL/mW(參考Apple入耳)
結果如下圖:
上圖綠線是WHO的24小時建議暴露值,藍色是NIOSH的8小時/WHO一小時暴露限值,紅色是NIOSH的1小時暴露值。超過該值即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聽力損傷,該標準常用作職業安全、勞動保護的標準。超過85dB時即需要使用保護設備,如耳塞。
從結果上來說,只要Z2在出聲,就會超過WHO的24小時限值,所以長時間聽是一定不可取的。
在第六格音量時,會超過NIOSH的8小時暴露限值,WHO建議在該音量下連續聽音不超過一小時。
超過第8格時,暴露超過一小時即會產生一時性的聽力損失,重復/持續暴露即會產生不可逆的聽力損失。
所以…如果你聽音音量足夠大…題主的那個問題的答案是
YES
尤其是如果你在公交上用***式耳機…
02今天無意中發現了一款聽力測試軟體——MimiHearingTest。這款app可以幫你用iOS設備和耳機完成一次聽力測試。
對于過著「數位生活」的現代人而言,聽力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健康指標,但真正重視聽力保護的人少之又少;聽力損失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比其它健康癥狀更隱蔽,更容易被人們忽視。
我有神經性耳聾,左耳只能聽到大于八、九十分貝的聲音。這意味著我的左耳在日常生活中幾乎不可用。為了配戴合適的助聽器,我自年齡很小時起就接受過很多次相對***的聽力測試,并有了保護自己聽力的覺悟。當我發現MimiHearingTest(下文簡稱MHT)這款app后,我第一時間嘗試,也想推薦你試試。
測測你的聽力吧
MHT的使用***非常簡單——打開app,連上耳機,根據提示完成每一步。它會借助麥克風評估你所處的環境背景噪音,還會根據你的耳機型號引導你調整手機音量。
第一次嘗試聽力測試的朋友一定會問:聽力測試中,我會聽到什么?
——你會聽到間斷的蜂鳴聲(類似「滴——」、「嘟——」)。測試儀會調整蜂鳴聲的音量和頻率,當你聽到聲音后,要立刻告知測試儀。在MHT中,反饋的方式是長按屏幕中間的藍色按鈕,聽到多久就按多久,沒聽到就松開。
需要一提的是,聽力測試通常都是分左右兩耳單邊依次進行的,MHT也遵循了該原則,先測右邊再測左邊。
全部測試大約需要十分鐘。測試完畢,MHT會出具一份聽力測試報告。如果你的聽力受到了損失,它還會在很顯眼的地方提醒你盡快就醫。
聽力報告怎么看?
聽力測試報告通常是一張折線圖,它展示了你的雙耳在不同頻段下所能聽到的最低響度的聲音。譬如下面這張圖中,「左耳」在各個頻段上都只能聽到八十分貝以上的聲音,而「右耳」最低則可以聽到零分貝到十分貝不等。對,這是我最近一次接受***聽力測試的結果。
用MHT做聽力測試的整體流程和***聽力測試并無太大區別,MHT的測試結果也足夠幫你評估自己當前的聽力水平。以我本人的MHT測試結果為例,右耳結果與***測試的結果相差不大,折線圖的趨勢也基本一致。但左耳偏差較大,因為我做測試時佩戴的是AirPods,高音時耳機漏音被右耳聽到,誤以為是左耳聽到了。***設備的耳機是密閉的,不會出現該問題。
不過有一點需要說明:零分貝并非「沒有聲音」,它只是衡量音量的一個臨界點。上一張聽力測試結果圖中,表格是從負十分貝開始的,而我在以往的聽力測驗中,某些頻段也得到過負五分貝的“非人類”結果。但MHT的最低聲音為零分貝,這也側面說明:這款app無法達到***設備的測試水準,只能用做參考。
保護你的耳朵
有了MHT這樣的app,你就可以很方便地定期檢查自己的聽力情況。如果某次檢查結果與之前測試產生了超過十分貝的退步,就應該去醫院檢查一下。
影響聽力狀況的因素很多,所謂「耳聾」也分短期和長期癥狀。運動磕碰損傷、頸椎勞損、精神壓力大乃至洗澡耳朵進水等諸多情況都會造成聽力波動,長期配戴耳機也會直接影響聽力水平。
對于耳機配戴者,我的建議是「語音大聲聽,音樂小聲放」。
播客、有聲書等音頻以人聲為主,其頻率通常不會過于刺耳,而且不會發出連續的高音。此類音頻內容應該以「聽清楚」為優先,每個小時休息一下耳朵。同時,我本人非常看重播客客戶端的「音量增大」功能,它可以讓我在不改變系統音量的前提下增強人聲,更清晰地獲取內容。
但音樂則不同。當代年輕人格外喜歡開著很大聲量收聽音樂。音樂覆蓋各個頻段,且持續不斷,不僅損害聽力而且容易疲勞。務必盡量減少收聽時的音量,提高休息耳朵的頻率。
另外,入耳式耳機和降噪耳機能極大地幫助你減少戴耳機時所需的音量。人們常常為了對抗背景噪音而加大音量,高音卻對耳膜傷害巨大。作為BeatsX和QC20用戶,自從換了AirPods,我在地鐵上收聽內容時的幸福感直線下降,列車加速時幾乎什么也聽不到。即便如此,我依然控制手機音量在戶外時也不超過進度條的一半。
不過,長期佩戴入耳式耳機會造成耳道發炎。從保護耳朵的角度來說,聲源距離耳朵越遠越好(所以音箱好于耳罩式好于耳掛式好于入耳式)。
除了日常防護,我推薦你做一次***的聽力檢查。你可以選擇醫院的耳鼻喉科,亦可找一家知名助聽器品牌的旗艦店。***機構的聽力測試更為準確,其結果可以做為你未來監測聽力的有力參考。
如果你不幸需要佩戴助聽器,一定要選擇大品牌。我只用過西門子(SIEMENS),我媽媽好像在用斯達克(Starkey)。大品牌有豐富的產品線,支援客制化(譬如根據你的內形狀倒模訂制),售前、售后服務皆***到位。簡單地說,選擇助聽器只有一個原則:貴就是好。
結語
市面上關于「如何保護聽力」的文章不少,但很少有人鼓勵讀者真正做一次聽力測試,而這卻是了解自己聽力狀況最直觀的方式(甚至不怎么花錢,我去做測試時主動提出付費,對方拒絕)。
我一直有「為聽障人士做點事情」的想法,MimiHearingTest卻給了我一個重新思考這個問題的角度——讓普通大眾意識到自己的耳朵很重要。定期查查自己的聽力吧,它和接種疫苗、定期體檢以及多喝熱水一樣重要。
03我們一般的日常對話,大概相當于60dBSPL.在該環境中連續暴露也不會對聽力造成損害。
市內道路3米外行駛過的一般的汽車大概相當于80dB也不會對聽力造成損害。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dB是一個對數單位,即是說,dB的變化與聲音中包含的能量之間的關系不是線性的。而且人耳也不是線性的,所以聲壓級與感知音量(人主觀感知到的音量強度)之間的關系也不是線性的。
舉個栗子:
我們剛才提到日常對話的聲壓級大概是60dB.3米外汽車是80dB.這兩個之間差多少呢?
換算標準是這樣的,聲壓級每增加20dB,聲波傳遞的能量是原來的100倍,聲壓是原來的10倍,需要的驅動電壓是原來的10倍,驅動功率100倍,主觀聽感是原來的4倍。
所以3米外的汽車音量將會將普通交談的100倍的能量傳遞到你的耳朵里,給你的鼓膜帶來10倍的聲壓,而你只感受到了4倍的聲音變化。
NIOSH(美國國家職業衛生安全研究所)對不造成永久聽力損害的噪音暴露上限是用8小時工作周期的暴露總劑量計算的。在一個8小時的工作周期中,85dB的噪音暴露被認為是安全閾限。在一個8小時的工作周期中在不同聲壓級下的暴露可以通過時間加權算出暴露的總劑量。公式不再贅述。
聲壓級大小與安全暴露時限的關系如下表:
來源:TheNationalInstitutefor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NIOSH)
OccupationalNoiseExposure
PermissibleExposureTimeforNoiseSPLsoundpressurelevelanddurationGuidelinesHowlongcanapersonendureacertainnoiselevelbeforehearingdamageoccurshealthsoundlevelnoisehearingearsimpairmenttinnitusdamage
注意是這里提到的是總劑量。另外這是關于職業傷害和勞動保護的標準,所以標準定的其實比較松…(萬惡的資本主義啊…)
答主對國標不是太熟悉…所以用了美國標準orz
WHO的建議比美國制定的這個職業傷害的標準還要嚴格一些,是70dB/24小時,85dB/45分鐘。
回到NIOSH的標準上來。
我們可以注意到,80dB以下的聲音連續暴露也不會造成損害,100dB的安全暴露時間只有15分鐘。
好我們扯回耳機,就拿很多人用的Apple的入耳耳機說吧。
它的在100Hz下的靈敏度是109dBSPL/mW,阻抗23ohm.
iPhone的3.5mm口的輸出功率我不知道是多少,但應該超過了了1mW.
因為找不到數據,一路估計下來,最終iPhone原裝入耳在最大音量下的輸出聲壓應該>=109dB。入耳式耳機聲音的能量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于是我們來看一下安全暴露時間是……
…………
1分53秒…
一路最大音量聽下來的話現在已經可以去燒助聽器了!
不過請注意以上說的是iPhone的最大音量下,想必大多數人聽音樂都不是最大音量吧…
而且不同器材的參數也不一樣,音量調節也不一定是線性的(甚至可能連對數都不是)。
原問題中,提到的1~2小時的界線,大概是91~94dB。
這大概是多大的音量呢?…層主也不知道因為現在手邊沒有設備
我看看能不能借個示波器去……
總而言之扯了這么多有點兒遠…音量暴露時間才能決定聽力傷害的程度。
至于有人說的失真,我只想說合格的器材所造成的失真與聽力損傷沒有科學的關聯。
方波和爆鳴除外,方波和爆鳴可能產生在極短時間內的大聲壓級的噪音
04醫學汪第一次來賣醫學干貨吧*罒▽罒*讓本萌妹紙把醫學知識也寫得萌萌噠的吧●v●
我的回答是有影響!!!
由于瀏覽的人比較多?答主聲明一點?答主只是從一!個!方!面!說明有影響?但是評論區有童鞋指出不是這不是影響耳朵的主要原因。。。答主所學知識還很少+人懶?so答主慢慢更哈_(:з」∠)_
我們先看看聲音傳導的部分原理
我們的外面的耳朵(外耳)與中耳、內耳是不相通的,
可以從圖中我圈出來的看到有鼓膜對吧
●v●
注意一下上圖中我右邊的框框,然后重點來了ヽ(??ω??)ゝ
這是那個框框放大的模式圖?▂?
這可是我萌親愛的老師的皮皮踢上面的乁(˙ω˙乁)
注意上面的序號
聲音先傳到鼓膜啦~~
鼓膜震動傳到錘骨(可以看看上圖●v●)
錘骨捶打砧骨:"砧骨砧骨你快醒醒聲音傳來啦~~"
砧骨醒了之后,就一直蹬著鐙骨:"鐙骨鐙骨,你快醒醒~~"
鐙骨醒了,聲音就傳到內耳里面去啦~~
另外,還要補充兩塊肌肉誒(???????)
看到木有,我圈出來了一塊肌肉,它一直拉著我們的錘骨誒~~
對噠~它就是為了防止錘骨用力過度出事的(?_?)
這樣就可以看到兩塊肌肉了*^o^*
他們都是為了防止錘骨和鐙骨用力過度的~~
我們先不研究之后腫么傳的
我們來回答這個問題(′▽`)
當我們聽歌的時候(*′﹀`*)?*゜
帶著耳機可不像我們平常聽東西一樣哦
帶著耳機聲音的能量更大一些(????ω????)
鼓膜一直震動對吧(????ω????)
錘骨,砧骨,鐙骨一直在捶捶打打的(????ω????)
還有兩塊肌肉在盯著錘骨,鐙骨這兩個不省事的家伙。。。。
一直聽歌,他們都會很累的TAT
你也沒讓他們休息一下TAT
答案就是:長期聽歌會!影!響!聽!力!
三塊聽小骨和兩塊肌肉一直工作會有損傷的
跟眼睛肌肉一直收縮久了會累,會調節不過來然后視力下降原理差不多啦(???︿???)
所以照顧一下這三塊可愛的骨頭吧●v●
該休息了休息了~~
答主之前帶耳機(左耳)寫作業,后來把耳機放到耳朵就會自然覺得不舒服orz
05影響最終耳內聲壓級的有下面這么幾個因素
1、音量設置
2、設備的輸出功率?(實驗只使用了特定的設備)
3、耳機的頻響曲線?(實驗只用了特定的耳機)
4、實際播放的樂曲的情況?(實驗用的1000Hz0dBFS的正弦波)
5、聲壓計權網絡?(1000Hz在A聲壓計權網絡中沒有衰減)
6、耳機與耳朵的配合方式
所以不同的耳機不同的樂曲最終的聲壓都是不一樣的。在這個實驗里面我們算出的只是一個參考值,而不是最終的精確結果。
那怎樣才能知道最終播放音量是多少呢?…除了用設備測量以外目前沒有很好的辦法能得出精確的答案。
不過參考值已經很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