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隨小編一起看看為什么感覺半個中國的人都說四川話?這里和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你會說四川話嗎?怎么覺得身邊好多人都會說幾句四川話。
01語言學中有明確定義,叫四川方言區。四川方言屬于北方方言,四川方言包含西南三省一市的大部分,臨近西南各省的小部分區域(語言的過度區)。
北方方言是普通話的基礎,依據發音的音調不一樣又有不同劃分,如東北方言。北方方言區基本都能相互聽懂,語法和主要詞句說法都差不多。需要說明的是北京話不等同于普通話,只是普通話的發音音調以北京話為基礎。
與北方方言相對的是南方方言。南方方言又分為吳、閩、粵、贛、客家等方言。各自差異很大。特別是吳方言,號稱十里不同音。這其中粵語、閩南話影響特別大,一方面是港臺發展的很快,有國際地位,另一方面閩粵的人出海出國的時間比較早,人比較多,對東南亞輻射多,華人華僑也很多。其實,還有一個故事說粵語差點成為民國時期的國語。且不說真實性,但可見其影響之大。
除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漢語地區外,還有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語言。四川也有很多少數民族地區,離成都很近的藏族地區就占很大面積。只不過藏族人說的漢語也基本是四川方言。四川話這個說法不標準,雖然表示的意思差不多,但容易引起云貴等地的反感。
再說一下,重慶和四川。畢竟重慶直轄二十年了,沒必要重慶人一說重慶話四川人就嘲笑。其實這不是和四川區分,更多的是和成都區分,重慶話和成都話本來就很不一樣,特別是語調上。四川各地的語調差異也很大,川東北的音和重慶的音接近,綿陽等地接近成都。在重慶還有萬州話一說,因為萬州地區和老重慶地區的發音也不一樣。
重慶其實一直是川東的中心,成都是川西的中心。重慶成都是兄弟關系,有競爭有互助。重慶也有川劇院,還有川外、川美。歷史是一面鏡子,不用拋棄。川渝兩地的人分不開,在成都重慶都很多,有時爭一下只為一桌人喝酒助興。
02題目說法雖然有些夸張,但身邊確實可以經常聽到四川的口音。
這種情形的原因,不外乎四川眾多的人口,輻射量大,再就是四川人民熱情友好,性格開朗,活潑樂觀所致。
我喜歡四川人,喜歡聽四川口音,跟四川朋友在一起時,也時不時地學幾句半像不像的川話,常常惹的他們笑我。
上學時,班上有個女生就是個四川人。人長的漂亮,又非常隨和。心里對她很是喜歡,但看到喜歡追求她的人何止我一個,她幾乎是全校男生心目中的女神,自己隨即放棄了那種愚蠢的喜歡。
那是我接觸到的第一個四川人,印象好極了。
后來,某次在京城進修學習,又接觸一個四川美女。報道的第一天拍合影,我們都在前排,坐在椅子上,因為椅子不多,兩個椅子之間的空隙也得坐人,而剛好這個美女同學就排在兩個椅子中間,搭著兩個椅子邊坐著,于是本人非常爺們兒的與其對掉了位置。
那次拍照人多,攝影師搖拍幾次,用了好長時間,大家姿勢還都不能亂動。于是,彼此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那次在京城進修班學習了30多天,一個非常美好的回憶。
03新中國成立初期,四川話僅差一票選為國語,川話影響到半個中國一點也不夸張,主要原因有幾點:
一,川話是西南的官方語言,我國的云貴川渝三省一市都是講川話,還有湖南湖北陜西各省的部分地區也是講川話。
二,重慶是四川的東大門,重慶***是抗戰時的首都,四川是大后方,川軍又是抗日的主力軍流向全國的前線,川話影響到國內外。
三,川話既豪爽又幽默,生動形象的歇后語都來自于川渝,比普通話還要普通,只要不是外國人都能聽懂川話,現在抗戰劇里的川軍大都禁止演員說川音臺詞,講普通話的川軍抗戰劇往往讓觀眾內心不能接受,我不是四川人也不能接受,因川人的話音總帶有濃厚血性!無論怎樣也禁止不了川語的推廣!!
04中國的方言當中,最容易被受眾聽得懂的就是四川話(即西南官話)和北方話。我不是學語言學的,從理論上說不清楚四川話為什么比較普及,從自身的體會來回答這個問題。1、四川話雖然是方言,但是其用字和國語沒有什么區別。不管是字、詞、句和語法結構,和普通話沒有區別。詞義、詞序完全一樣。正因為如此,所以西南官話容易普及。2、川話的語言特點很精準和很風趣。象影視作品《王保長》,其表現形式很精準,很風趣。3、川話的語言表述朗朗上口,抑揚頓挫。不象一些方言有拖泥帶水的現象。4、川話的表述鏗鏘有力,沒有某些方言那種軟綿的感覺。5、川話與普通話相比,吐字發音除了個別平舌卷舌的區別外,絕大多數吐字口舌部位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