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兩年舉辦一次
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世大運,英語:Universiade),由“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主辦,只限在校大學生和畢業不超過兩年的大學生(年齡限制為17-28歲)參加的世界大型綜合性運動會。始辦于1959年,其前身為國際大學生運動會,素有“小奧運會”之稱。每兩年舉辦一次,截止至2009年3月,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已舉辦過25屆。
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是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主辦的世界性綜合運動會,它由三大賽事組成,即“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和“世界大學生體育錦標賽”。
上世紀20年代初,當時的國際大學生組織就已開始計劃舉辦世界大學生運動會。1923年5月,在巴黎召開了世界大學生體育代表大會,會議決定次年舉行第一屆國際大學生運動會。1924年,首屆國際大學生運動(InternationalUniversities'Games)在華沙舉行,設田徑、游泳和擊劍3個比賽項目。此后,運動會不定期舉辦,至1939年共舉辦了8屆。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戰運動會被迫中斷,1947年恢復舉行。但從1951年起因國際形勢的變化,分裂成東西方兩個運動會,西方的名為“國際學生體育運動會”,東方的叫“青年學生運動會”或“青年友好運動會”。兩個陣營各自組織和舉辦自己的大學生運動會。
首屆開賽
1959年,第一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在意大利都靈舉行,來自45個國家的985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此后,每兩年舉辦一屆,至1999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已舉辦過20屆。
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正式規定的比賽項目一般有田徑、游泳、跳水、水球、體操、擊劍、網球、籃球和排球等9項,但東道國有權再增加1項。例如1977年的東道國保加利亞增加了摔跤,1979年墨西哥增加了足球,1985年日本增加了柔道。
發展經歷
1960年,仿奧運會賽制,又在法國夏蒙尼舉辦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起初,夏季運動會和冬季運動會分別在單數和雙數年舉行,從1981年起改為在同一年舉行。至1999年,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已舉辦過19屆,比賽項目有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樣滑冰、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跳臺滑雪、冬季兩項、冰球、北歐兩項、滑板滑雪。
中國參賽
1959年第一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中國參加了部分田徑項目的比賽。從1961年第二屆起至第八屆,中國均未派團參加。1975年,中國被接納為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正式會員。從1977年第九屆起,中國派團參加了迄今為止的歷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各國反響
由于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是規模僅次于奧運會的世界大型綜合性運動會,自1959年舉辦第一屆比賽后,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紛紛派出最優秀的運動員參加角逐。從60年代以來,在歷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上,共打破了18項田徑和游泳世界紀錄。
舉辦地第一屆·1959年·意大利·都靈(Turin)
第二屆·1961年·保加利亞·索非亞(Sofia)
第三屆·1963年·巴西·阿雷格里港(PortoAlegre)
第四屆·1965年·匈牙利·布達佩斯(Budapest)
第五屆·1968年·日本·東京(Tokyo)
第六屆·1970年·意大利·都靈(Turin)
第七屆·1973年·蘇聯·莫斯科(Moscow)
第八屆·1975年·意大利·羅馬(Rome)
第九屆·1977年·保加利亞·索非亞(Sofia)
第10屆·1979年·墨西哥·墨西哥城(MexicoCity)
第11屆·1981年·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Bucharest)
第12屆·1983年·加拿大·埃德蒙頓(Edmonton)
第13屆·1985年·日本·神戶(Kobe)
第14屆·1987年·南斯拉夫(克羅地亞)·薩格勒布(Zagreb)
第15屆·1989年·聯邦德國·杜伊斯堡(Dui***urg)
第16屆·1991年·英國·謝菲爾德(Sheffield)
第17屆·1993年·美國·布法羅(Buffalo)
第18屆·1995年·日本·福岡(Fukuoka)
第19屆·1997年·意大利·西西里(Sicily)
第20屆·1999年·西班牙·帕爾馬(Parma)
第21屆·2001年·中國·北京(Beijing)
第22屆·2003年·韓國·大邱(Daegu)
第23屆·2005年·土耳其·伊茲密爾(Izmir)
第24屆·2007年·泰國·曼谷(Bangkok)
第25屆·2009年·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Beligrad)
第26屆·2011年·中國·深圳(Shenzhen)
第27屆·2013年·俄羅斯·喀山(Kazan)
第28屆·2015年·韓國·光州(Gwangju)
第29屆·2017年·中國·臺北(Taipei)
第30屆·2019年·意大利·那不勒斯(Napoli)
第31屆·2021年·中國·成都(ChengDu)冬季大運會第一屆·1960年·法國·夏蒙尼(Chamonix)
第二屆·1962年·瑞士·韋爾勒斯(Weierlesi)
第三屆·1964年·捷克斯洛伐克·什平德萊魯夫姆林(SpindleruvMlyn)
第四屆·1966年·意大利·塞斯特里(Saisiteli)
第五屆·1968年·奧地利·因斯布魯克(Inn***ruck)
第六屆·1970年·芬蘭·羅瓦涅米(Rovaniemi)
第七屆·1972年·美國·普萊西德湖(LakePlacid)
第八屆·1975年·意大利·利維尼奧(Livigno)
第九屆·1978年·捷克斯洛伐克·什平德萊魯夫姆林(SpindleruvMlyn)
第10屆·1981年·西班牙·哈卡(Harcar)
第11屆·1983年·保加利亞·索非亞(Sofia)
第12屆·1985年·意大利·貝納通(Benetton)
第13屆·1987年·捷克斯洛伐克·什特爾布斯凱普萊索(StrbskePleso)
第14屆·1989年·保加利亞·索非亞(Sofia)
第15屆·1991年·日本·札幌(Sapporo)
第16屆·1993年·波蘭·扎克潘
第17屆·1995年·西班牙·哈卡(Harcar)
第18屆·1997年·韓國·全州(Chonju)
第19屆·1999年·斯洛文尼亞·布萊德(Bled)
第20屆·2001年·波蘭·扎克潘
第21屆·2003年·意大利·塔爾維希奧
第22屆·2005年·奧地利·因斯布魯克(Inn***ruck)
第23屆·2007年·意大利·都靈(Turin)
第24屆·2009年·中國·哈爾濱(Harbin)
第25屆·2011年·土耳其·埃爾祖魯姆(Erzurum)
第26屆·2013年·意大利·特倫蒂諾(Trentino)
第27屆·2015年·西班牙·格拉納達(Granada)/斯洛伐克·什特爾布斯凱普萊索(StrbskePleso)
第28屆·2017年·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Almaty)
第29屆·2019年·俄羅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Krasnoyar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