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
目前一般認為,狹義與廣義相對論的區(qū)別在于所討論的問題是否涉及引力(彎曲時空),即狹義相對論只涉及那些沒有引力作用或者引力作用可以忽略的問題,而廣義相對論則是討論有引力作用時的物理學。
在狹義相對論提出以前,人們認為時間和空間是各自獨立的絕對的存在,自伽利略時代以來這種絕對時空的觀念就開始建立,牛頓創(chuàng)立的牛頓經(jīng)典力學和經(jīng)典運動學就是在絕對時空觀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牛頓經(jīng)典力學、麥克斯韋經(jīng)典電磁學等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四維時空”的概念,它認為時間和空間各自都不是絕對的,而絕對的是一個它們的整體——時空,在時空中運動的觀者可以建立自己的”參照系,可以定義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即對四維時空做31分解”),而不同的觀者所定義的時間和空間可以是不同的。具體的來說,在閔氏時空中:如果一個慣性觀者(G)相對于另一個慣性觀者(G')在做勻速運動,則他們所定義的時間(t與t')和空間({x,y,z}與{x',y',z'})之間滿足洛倫茲變換。而在這一變換關系下就可以推導出尺縮”、鐘慢”等效應,具體見狹義相對論條目。
愛因斯坦之前的科學家們并沒有高速運動的觀測和體驗,所以絕對時空觀在古代科技水平下無疑是真理,而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更新了人們的世界觀,為廣義相對論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