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府;鎮江府;杭州;越州;湖州;婺州;明州;常州;溫州;臺州;處州;衢州;嚴州;秀州
宋兩浙路計轄二府十二州(平江府、鎮江府,杭州、越州、湖州、要州、明州、常州、溫州、臺州、處州、衡州、嚴州、秀州),統稱十四州
乾寧(894-897年)初,貫休開始云游天下。時鎮海軍節度使、潤州刺史錢镠以平定董昌功,升任鎮海鎮東等軍節度使,加銜檢校太尉兼中書令”。貫休自靈隱寺持詩往賀。賀詩為:
貴逼人來不自由,龍驤鳳翥勢難收。
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氣冷,風濤動地海山秋。
東南永作金天柱,誰羨當時萬戶侯。
兩浙十四州,當時吳越王錢鏐安居十四州,錢氏建立吳越國,以杭州為國都,在臨安建軍府,兼有兩浙。
唐代時已把郡改為州。從北往南,當時兩浙共有13個州:潤州(治所今鎮江)、常州、蘇州、湖州、杭州、婺州(治所今金華)臺州、溫州、衢州、越州(治所今紹興)、明州(治所今寧波)、睦州(治所今建德)、括州(后改處州,治所今麗水)。
當時的詩人貫休和尚曾經獻給錢镠一首《獻錢尚父》,內有名句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不過如前面所說的,兩浙全境只有十三個州,而且潤州和常州還不在吳越統治之下,當然吳越國自己還是認為潤、常是自己的地盤,因為錢镠做過唐朝的鎮海軍節度使,而鎮海軍節度使的駐地就是潤州。
但是,到了吳越國的中期,兩浙倒真的變成了十四州”,原因是:蘇州又拆分了!公元940年,吳越在蘇州東、南的幾個縣建立了秀州,州府設在嘉興縣。加了秀州后,就是名副其實的成為十四州。
雖說兩浙十四州成真,但總歸有兩個州在他人治下,名不副實畢竟是件惱人的事情,于是吳越國一直在窺視鄰國南唐的變化,等到公元974年,宋軍大舉進攻南唐時,吳越軍終于收復”了常州和潤州,并在次年,和宋軍一起攻下了南京。
錢弘俶納土歸宋后,中國又回到了大一統”的歷史軌跡上,宋朝除了把唐朝的道”改成路”以外,一切如舊。于是兩浙道,變成了兩浙路。
(十四州)宋兩浙路計轄二府十二州(平江府、鎮江府,杭州、越州、湖州、婺州、明州、常州、溫州、臺州、處州、衢州、嚴州、秀州),統稱十四州(見《宋史·地理志悅》)
自從秀州從蘇州分出以后,兩浙的大部分區劃已經固定,特別是南部的州府的邊界穩定了超過900年。但是名字還在變來變去,像方臘起義以后,宋廷為了教訓”當地的暴民”,把睦州改成了嚴州。到南宋時,蘇州變成了平江府,秀州變成了嘉興府,杭州變成了臨安府,越州變成了紹興府,明州變成了慶元府。
(十四州)宋兩浙路計轄二府十二州(平江府、鎮江府,杭州、越州、湖州、婺州、明州、常州、溫州、臺州、處州、衢州、嚴州、秀州),統稱十四州(見《宋史·地理志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