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到外地時,為親友買的禮物
以往的華人社會為農業社會,人情味濃厚,凡出外或是回鄉,為表關懷與禮數,都會攜帶隨手的小禮物送給親友。這些隨手的伴手禮并不是價值不菲的名貴產品,而是代表著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聯系,只是一份小小的伴手卻代表送禮者的心意,可謂禮輕情意重。進入現代社會,伴手禮已不只是著重于聯系情感一份隨手小禮物,而成為商業行銷各地名品及特產的專有名詞,也為攜帶伴手禮的人提供現成的選擇。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都成了伴手禮的代名詞。在澳門更有不少打正旗號售賣手信的店鋪。
伴手=丹祿:有人說:以前的人生活困苦,過年節時,要送給親友的伴手禮,并不是在路上隨便買的。
通常是用自己平常省吃儉用的存款,或是自家生產而不斷積累攢存下來的物品,就像煉丹一樣要用心去準備的,因此,稱作丹祿”是形容一種珍貴及比喻那份誠敬送禮的心意。
農歷正月初二返娘家的伴手=等路:另一種說法是跟過農歷春節有關,通常農歷正月初二是嫁出去的女兒「返娘家」之日,嫁出去的女兒多半要依照習俗準備一些禮物,俗稱「伴手」或「等路」且必需準備一些紅包,以便返回娘家送給長輩、晚輩或小孩。若是女兒帶回外孫,通常還由娘家贈送雞腿給嫁出去的女兒。而一般外祖母還會用紅繩系個小紅包(以前習俗是系著古錢”)掛在外孫脖子上,稱為「結衫布」,以示祈福保佑之意。
在福建、臺灣一帶,一般嫁出去的女兒都有農歷正月初二回娘家習俗,場面都非常溫馨,也可以說是古代最低限度保障女權的習俗,終年操勞家事的婦女,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才得以「做客」心情享受這難得的假期。其實不管是伴手,還是丹祿/等路,都是為孩子《等》待來自遠《路》親友帶來的禮物,這般禮尚往來,在平時固然疏略不得,在新年歸寧及新婚回門之日,雙方更一定要盡到來時「伴手」回時「等路」的周到禮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