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容
吳玉章所寫《紀念鄒容烈士》七律詩曰:少年壯志掃胡塵,叱咤風云《革命軍》。號角一聲驚睡夢,英雄四起挽沉淪。剪刀除辮人稱快,鐵檻捐軀世不平。風雨巴山遺恨遠,至今人念大將軍。”
鄒容(1885年—1905年),別名紹陶、桂文,是中國近代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宣傳家。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因為以革命軍中馬前卒”寫成《革命軍》,而在上海英租界入獄,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4月3日死于上海獄中。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孫中山追贈鄒容為陸軍大將軍”榮銜,崇祀宗烈祠。
人物生平
少年時期
鄒容生于重慶府巴縣(今重慶市渝中區)一個商業資本家家庭,祖籍湖北麻城。光緒十七年(1891年),鄒容隨大哥蘊丹入私塾發蒙。十一二歲的時候,他就已熟讀四書五經,能誦讀《史記》、《漢書》等史學名著。此時,正當維新運動高漲之時,鄒容逐漸接觸到以推介新學”、西學”為主的書刊。他于是開始接受另一種啟蒙教育,并因此而在一定程度上萌發了蔑視封建文化、科舉制度的感性認識,覺察到清朝統治的腐敗,對中國面臨的遭受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的險境也深感憂慮。這樣,鄒容的思想和志趣,就完全和父親的期待相左,新舊沖突,很快就在父子之間爆發。其父要他科舉高中,他卻討厭經學的陳腐,鄙棄八股功名,喜讀《天演論》、《時務報》等新學書刊,心向維新變革的新思潮。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鄒容滿12歲,奉父命偕大哥應巴縣童子試。剛進頭場,就因為試題很生僻,他當即同主考官頂撞起來,于是憤而***離去。回到家里,他遭到了父親的責打。但鄒容并不服氣,倔強地向父親申辯說:臭八股兒不愿學,滿場兒不愿入。衰世功名,得之又有何用?”事后,其父鄒子璠雖迫令兒子進入重慶經學書院繼續接受儒學經典的教育,但鄒容仍不就范,在書院指天畫地,非堯舜,薄周孔,無所避”。攻擊程朱及清儒學說,尤體無完膚”。因此,被書院開除。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當得知譚嗣同等六君子變法遇難的消息,他悲憤不已,作詩曰:赫赫譚君故,湘湖士氣衰。惟冀后來者,繼起志勿灰。”以表達了他的惋惜與變革志向。這時,鄒容還算不上成年人。后入重慶經學院讀書,仍關心國家大事,立志救國救民,常侃侃議論政事,以致被除名。
東渡求學
光緒二十七年(1901),四川省首次選派學生赴日留學,在成都舉辦考試。鄒容要求前往應考。鄒子璠感到無法使兒子流連在科舉的道路上,于是允諾他去一試,其目的在于讓他留學回來獲得朝廷賜予舉人、進士的功名,仍舊躋入官場。因為,清朝業已下詔變法”,盛傳已有授予留學生功名官職的措施。是年六月,鄒容冒著盛暑從重慶步行到成都參加考試。試后獲錄取,由主持此次考試的候補知府李立元領著晉見四川總督奎俊。奎俊勉勵數語,旋命歸渝治行裝,于八月中旬同往日本”。可是,就在臨行之前,鄒容被某些頑固分子誣為聰穎而不端謹”,予以除名。但鄒容毫不氣餒,懷著渴望擺脫傳統桎梏,探索新知的心情,在父親面前犯顏力爭,要求自費留日。當年深秋,他從親戚處借得路費,乘船發自重慶,穿過三峽,順流東下,到達上海。不久,進入江南制造局附設的廣方言館補習日語。鄒子璠旋經親戚勸說,答應支付留日費用。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春,他沖破重重阻力,自費東渡日本,進入東京同文書院。到日本之后,鄒容刻苦讀書,他閱讀了大量的西方資產階級啟蒙著作,曾自比法國盧梭”,同時他還廣泛的參加留日學生的各種活動,每到***必參加演講。在日本,鄒容大量接觸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與文化,革命傾向日趨顯露,并結識了一些革命志士,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愛國活動。他剛毅勇為,常爭先講演,陳述己見,其辭犀利悲壯,為公認的革命分子。當時清***派駐日本的留日陸軍學生監督姚文甫道德敗壞,勾引留日學生監督錢某的小老婆。鄒容等幾個留學生拿著剪刀闖進姚文甫的住所,一見面先打了他幾個耳光,鄒容又把他的辮子剪了。事后,姚文甫向清***駐日公使蔡鈞控告鄒容。鄒容的狂放悖逆行為引起了清廷的極大震怒,在清廷和日本方面的雙重壓力下,鄒容被迫離日回國。
革命活動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傳聞廣西巡撫王之春將借法兵平定該省會黨起事,東京留日學生即致電愛國學社及中國教育會,盼相互響應,亟起***。二十八日(4月25日),上海愛國人士在張園開拒法”大會。不旋踵,又傳來俄國違約不履行第二期撤兵協議,妄圖獨占東三省權利的消息。上海人士又于四月初一日(4月27日)會于張園,通電拒俄”。在狂飆乍起的拒俄運動中,鄒容積極參與張園***和拒俄義勇隊的操練。四月二十八日(5月24日),中國教育會在張園開四月月會,鄒容作《論改革中國現時大勢》的演說,愛國熱望,意切情深。同時,他還提出組織中國學生同盟會”的倡議,號召全國學生結成大團體。鄒容迫切地期望新興的、最有覺悟的知識分子,乘時振作,肩負起反清民主革命的歷史任務。正是在這種愛國***驅使下,鄒容寫完了《革命軍》一書,署名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持請章太炎修改。章看過后,擊節贊賞,認為正是這樣直率豪放、通俗的文字,能夠發揮廣泛的宣傳作用,因而不作任何修飾,提筆書寫一篇序文,稱許《革命軍》是義師先聲”。隨即由柳亞子等籌集印刷費用,交大同書局排印,于五月初出版發行。
鄒容以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提出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博愛”為指導思想,闡述了反對封建專制、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指出了革命”乃對上下古今、宗教、道德、政治、學術,以及日常事物存善去惡、存美去丑、存良善而除腐敗的過程,故贊美曰: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他還從清王朝官制的腐敗、刑審、官吏的貪酷,對知識分子、對農民、對海外華工、對商人、對士兵的政策及對外的一系列政策,揭露了清***對國人的壓迫,分析了革命爆發的必然性。明確宣布革命獨立之大義在于:永脫滿洲之羈絆,盡復所失之權利,而介于地球強國之間”,全我天賦平等自由之位置”,保我獨立之大權”,即推翻封建專制王朝,建立中華共和國”!
入獄犧牲
正當《革命軍》問世之際,《蘇報》因章士釗接充主筆,于五月初六日(6月1日)宣布大改良”,言論更趨向激進,排滿”、仇滿”的文詞,連篇迭出。初六日刊登《康有為》一文,痛斥康有為力倡保皇、抵拒革命的言行。十四日(9日),刊登《讀〈革命軍〉》,將該書譽為誠今日國民教育之第一教科書”;又在新書介紹”欄評論說,《革命軍》其宗旨專在驅除滿族,光復中國,筆極犀利,文極沉痛。若能以此書普及四萬萬人之腦海,中國當興也勃焉”。閏五月初五日(6月29日)以《康有為與覺羅君之關系》為題摘登章太炎《駁康有為書》,指斥載湉小丑,未辨菽麥”,對康有為的保皇謬論痛加批駁。《蘇報》迅即成為舉國矚目,獨步一時的革命報刊。閏五月初五日、初六日,《蘇報》館帳房程吉甫和章太炎以及陳范的兒子陳仲彝、辦事員錢寶仁等被捕。初七日(7月1日),鄒容自投捕房,以與章太炎共患難。蔡元培事前離滬赴青島,陳范、黃宗仰、吳稚暉等避匿,旋出國遠走。隨后,領事團徇上海道的請求,于十三日將《蘇報》封閉。
鄒容自入獄起,即抱定為革命犧牲的決心。他同章太炎在獄中賦詩明志,互相砥礪。閏五月二十八日,章吟《獄中贈鄒容》一首:鄒容吾小弟,被發下瀛洲。快剪刀除辮,干牛肉作糇。英雄一入獄,天地亦悲秋。臨命宜摻手,乾坤只兩頭。”鄒容即賦《獄中答西狩》相唱和:我兄章枚叔,憂國心如焚。并世無知己,吾生苦不文。一朝淪地獄,何日掃妖氛!昨夜夢和爾,同興革命軍。”充分表現了革命者臨危不懼,勇于獻身,對前途充滿信心的高尚情操和英雄氣概。
不幸的是,鄒容距出獄只有兩個多月,即被折磨致病,于光緒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1905年4月3日)在獄中逝世,年僅20歲。噩耗傳出,中國教育會立即為他開追悼會。遺骸由革命志士劉三(季平)冒險運出,安葬于上海華涇鄉。南京臨時***成立后,經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批示:鄒容照陸軍大將軍陣亡例賜恤”。
鄒容的一生雖短暫,但他用《革命軍》將革命”的思想灑向人間,向腐朽的專制***發出了強有力的戰斗檄文,他的一生是不畏艱險、勇于犧牲的一生。
魯迅亦指出:不獨英雄式的名號而已,便是悲壯淋漓的詩文,也不過是紙片上的東西,于后來的武昌起義怕沒什么大關系。倘說影響,則別的千言萬語,大概都抵不過淺近直截的‘革命軍馬前卒鄒容’所做的《革命軍》”。
吳玉章所寫《紀念鄒容烈士》七律詩曰:少年壯志掃胡塵,叱咤風云《革命軍》。號角一聲驚睡夢,英雄四起挽沉淪。剪刀除辮人稱快,鐵檻捐軀世不平。風雨巴山遺恨遠,至今人念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