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水平或變動很輕微的厚層紅色砂巖、礫巖所構成,因巖層呈塊狀結構和富有易于透水的垂直節理,經流水向下侵蝕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山地形。
紅色陡崖坡是丹霞地貌最重要的識別要素,不同形態和體量的陡崖坡組合成堡狀、墻狀、柱狀等各類丹霞地貌的基本坡面。在幼年期和青年期丹霞地貌區,大部分陡崖坡則構成峽谷的谷壁。
基本坡面形態
黃進(1982)把近水平構造的丹霞地貌基本坡面形態,自上而下分為三種類型:(1)受近水平巖層面控制的層面頂坡;(2)受垂直節理控制的陡崖坡;(3)崩積巖塊受重力作用形成的崩積緩坡。
產狀傾斜的巖層發育的丹霞坡面則表現為頂斜、身陡、麓緩”三種坡面。
在一些構造比較強烈的地區,巖層的傾角可能達到60-90°,則層面可構成陡崖坡。
此后,劉尚仁、羅成德等對丹霞地貌有關的形態要素提出了一些量化標準,認為陡崖坡高度應大于10m,坡度大于55°或60°,以此作為判斷丹霞地貌的參考依據。但目前學者們對這一標準還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因為一些老年化的丹霞或下切量不大的丹霞,可能會達不到上述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