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淋巴瘤,這種早期發病隱匿不易被人察覺的疾病,其癥狀也往往與普通疾病相混淆,表現極“不起眼”,還有兒童的一些頭頸部及胸部惡性腫瘤,往往是以頸部淋巴結轉移為首發癥狀,癥狀輕微,不易察覺,有專家給這種善于偽裝腫瘤賦予了一個“潛伏者”的外號。
及頸部淋巴結轉移性腫瘤有哪些“偽裝”癥狀呢?在臨床上,這些腫瘤首發癥狀多為淺表淋巴結腫大,與炎癥引起的淋巴結腫塊相對柔軟且按壓有痛感的癥狀不同,表現為“不痛不癢”、表面光滑、質感堅韌,且超過50%的淋巴結腫大首發部位在頸部。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碰到了這種“不痛不癢”的淋巴結腫大,切莫因為“無關痛癢”而放松警惕,應當及早到??漆t院就診,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
本文只介紹兒童頸部淋巴結腫大的話題,下面給大家介紹發生在我院的幾個真實的兒童病例。
病例一:
6歲女孩,家長突然發現孩子臉部及雙側脖子腫大,無其它不適,當地醫院按照淋巴結炎抗炎治療后腫塊不見消退反而增長,后來我院檢查。B超發現雙側頸部淋巴結多發腫大,同時伴有雙側腮腺及頜下腺腫大,后行B超引導下淋巴結及腮腺穿刺活檢,病理診斷為“頸部淋巴結及腮腺非霍奇金淋巴瘤”;
病例二:
6歲女孩,家長無意中摸到孩子頸部有包塊,無其它不適,來我院經B超檢查提示:雙側頸部淋巴結腫大,后行B超引導下淋巴結穿刺活檢,病理診斷為“頸部淋巴結霍奇金淋巴瘤”;
病例三:
10歲男孩,自己摸到一側脖子腫大,伴隨發熱,吃了頭孢后消腫,三個月后發現雙側脖子均都腫大,來到我院耳鼻喉科就診。B超提示雙側頸部淋巴結多發腫大,后行B超引導下淋巴結穿刺活檢,病理診斷為“淋巴組織中可見轉移性鱗狀細胞癌”,建議臨床查原發部位,后經核磁及鼻咽鏡檢查證實為鼻咽癌,頸部淋巴結轉移;
病例四:
11歲女孩,自己摸到左頸部有腫塊,伴隨輕微感冒癥狀,來我院檢查。B超提示左側頸部多發腫大淋巴結,后行B超引導下淋巴結穿刺活檢,病理診斷為“頸部淋巴結Castleman病”(屬原因未明的反應性淋巴結病之一,臨床較為少見)。
孩子頸部淋巴結腫大往往都是孩子自己或者家長無意中摸到或看到的,可能孩子沒有什么癥狀,或者只有輕微感冒癥狀,吃點感冒藥抗生素之類的暫時消退了,就不再去理會,殊不知這其中也會隱藏可怕的狀況。
頸部的淋巴結大約占全身淋巴結總量的30%,它能夠引流頭頸部、上肢及胸部等區域的淋巴,是淋巴結病變的好發區,在臨床中意義重大。
頸部淋巴結病變的病因多種多樣,依據病理大體上可分成3類:
1.反應性淋巴結病變(即各種感染和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淋巴結反應性增生,如:壞死性淋巴結炎、淋巴結結核、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皮病性淋巴結炎、貓抓病等),其臨床經過為良性,隨著抗炎及對癥等針對病因治療的進行,病灶通常會消失或者體積明顯縮小,在一段時間后恢復正常;
2.惡性淋巴結病變(如:淋巴瘤、轉移性淋巴結病變,如鼻咽癌、肺癌、胸腺癌、甲狀腺癌等),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癥狀,尤其是淋巴結腫大并不明顯的,容易延誤診治;
3.交界性淋巴結病變(如Castleman病、朗格罕氏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等),其臨床經過通常在病程初期呈良性經過,如未行及時治療,可隨病程進展轉變為惡性。
兒童發現頸部淋巴結腫大,文獻中報道大概93%為良性病變,惡性腫瘤為1.43%-3.46%,因此,及時明確腫塊的性質非常重要,這為臨床提供治療的依據。比如:反應性病變需要抗感染治療,淋巴瘤不需要手術,需要化療,而轉移性的癌需要根據原發病灶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等等。病理診斷是明確腫塊性質的“金標準”,目前隨著穿刺技術、病理免疫組化及分子病理的發展,絕大部分穿刺標本都能做到病理的精準診斷。
當然上面介紹的是極少數,但這幾個病例卻真實的發生了,家長朋友有必要提高警惕。對于不管是頸部、鎖骨上、腋窩或者腹股溝發現的“腫塊”,家長都不要掉以輕心,不要視而不見,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以免延誤診治。
病理科:蘇雅潔
#清風計劃#@頭條健康@微頭條小秘書@首都健康#癌癥離你有多遠##360健康課丨有溫度的癌癥科普##青云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