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吳雙建
近日,安徽阜陽。一男子半夜行竊,偷走第一家三輪車后,用其運走第二家兩輪車。另一晚,在偷盜第三家自行車時,還不忘順走第四家的電機。男子深夜將偷盜的電動車放置在廢品收購站,準備天亮將其賣掉,后因自己家太小無處安放,男子將三輪車歸還。日前,陳橋***將盜賊抓獲到案,男子如實供述盜竊過程,目前該案正在進一步偵辦中。(據3月23日澎湃新聞)
男子行竊,東西偷多了,家里放不下,于是歸還一戶。有人說,這個盜賊有個性,不是扔在路邊,也不是隨意丟棄了事,而是還給人家,果然“盜亦有道”。這事兒還上了熱搜,引起網友熱烈討論,點贊的聲音不小。
“盜亦有道”是什么意思呢?按照一般的說法,就是說“盜賊也有其為盜的準則”。在百度百科里,還談到“含褒義”。“褒義”就是表揚了,盜賊被表揚?在現代的法治體系下,這說不通啊!
其實,這個詞本來就是封建社會的殘留,法治社會是容不下的。過去,盜賊做賊,自己知道這個行為不好,違法犯罪,但總要美化一下自己。什么只偷有錢人家,只偷不義之財,偷了之后還給一些貧困人家。有的干脆說是“劫富濟貧”等,將自己包裝成“行俠仗義”者,以此混淆視聽。
現在,講“盜亦有道”的故事并不鮮見,有的是自己給自己美化的。比如,南京溧水警方曾經抓獲一個竊賊,他偷遍了全區,但就是沒有偷和鳳鎮。他自己解釋“盜亦有道”,自己家住和鳳,兔子還不吃窩邊草呢。你看這可憐的“盜亦有道”,就是怕在“盜”之外,多一些鄉鄰的道德譴責罷了。
還有的“盜亦有道”,是網友給頂上去的。江蘇溧陽市一個竊賊,盜走主人鎖在衣柜抽屜內的現金17000余元,但現場還留下了現金2000余元,原因是“看他們家窮”。以前還有一篇新聞引發熱議,說是一位老人帶8000元乘公交,小偷偷走500元,怕是對方救命錢。這個小偷就不是“盜亦有道”了,還被網友稱其“有良心”。這是從何說起啊!
有時候,偷盜金額的大小,是影響立案的,也影響是違法還是犯罪的定性;有時候,竊賊只偷部分金額,其實是心存僥幸,想對方發現錢財損失不多不報警。“盜亦有道”只是鬼話。
縱觀這些所謂的“盜亦有道”,其實最后還是偷了拿了,只不過是金額或大或小,改變不了他們就是盜賊的事實。很多時候,盜賊可憐的原則,只不過是他們在安慰自己。現代法治社會,不容“盜亦有道”,更不容美化“盜亦有道”,這只會產生誤導,引人走上歧途。
“盜亦有道”,給人虛幻的正義之感,需要譴責和引導,是盜就不是“道”,天下大道為正道。而所謂的正道,就是遵紀守法。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