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常識
1.《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到漢武帝。《史記》最初沒有書名,或稱“太史公書”“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演變成“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漢書》(班固)、《后漢書》(范曄)、《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史記》與宋代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并稱“史學(xué)雙璧”。
分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類,共130篇,52萬余字。本紀記帝王,世家述諸侯,列傳敘人臣,書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等,表記各個時期的簡單大事記。
魯迅評價該書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關(guān)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xí)慣上將函谷關(guān)以西地區(qū)稱為關(guān)中。
3.【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shù)種不同的山,因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文中指崤山以東,也就是函谷關(guān)以東的地區(qū)。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間長幼排序為伯、仲、叔、季。
二.字音識記
不勝(shēnɡ)鯫(zōu)生
樊噲(kuài)目眥(zì)
彘(zhì)肩啖(dàn)食
刀俎(zǔ)杯杓(sháo)
參乘(shènɡ)瞋(chēn)目
芷(zhǐ)陽斗卮(zhī)
饗(xiǎnɡ)士卒
三.熟語積累
(1)勞苦功高:做事勤勞,功勞很大。
(2)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比喻說話或行動雖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實意圖卻在于對某人某事進行威脅或攻擊。
(3)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比喻人家掌握生殺大權(quán),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4)秋毫無犯∶本義是絲毫不加侵犯(秋毫:鳥獸在秋天新長出的細毛,比喻微小的事物。犯:侵犯)。常用來形容軍隊紀律嚴明,絲毫不侵犯群眾的利益。
【即時小練】
①在討論會上,他的一番話卻暗有所指,真是。
②這是決戰(zhàn)的最后五分鐘了!這一班的“英雄”,手顫顫地舉著“勝利之杯”,心頭還不免有些怔忡不定。
③用人企業(yè)辭退員工可以用各種方式,,法律有時也管不了。
四、閱讀課文
(一)第1段,完成以下各題。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沛公軍霸上
(2)沛公欲王關(guān)中
(3)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
(4)此其志不在小
(5)成五采
2.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類型。
(1)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2)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3)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3.下列對本部分內(nèi)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曹無傷告密是“鴻門宴”斗爭的根本原因。
B.項羽“怒”表明他是一位性格火暴、極易沖動、城府很淺的人。
C.本部分點明雙方的駐地和兵力,說明戰(zhàn)爭的主動權(quán)在項羽手中,為后文的故事做了鋪墊。
D.范增指出劉邦的天子氣,目的就是要項羽抓住時機消滅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