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張汶川外交部外管司副司長
在***黨史中,1924年至1927年爆發了一場席卷全國、聲勢浩大的革命運動。為什么這場革命運動被稱為“大革命”,是誰最早提出來的,它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解讀:毛勝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
20世紀20年代初,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操縱下,中國仍然處于軍閥割據、四分五裂的狀態。大小軍閥在他們的統治區肆意搜刮、魚肉百姓,致使經濟蕭條、生靈涂炭。順應全國人民“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共同愿望,中國***積極推動同中國***的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后,加快了中國革命的步伐,1924年至1927年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軍閥的革命運動,人們通常稱它為“大革命”或“國民革命”。
孫中山最早提出“國民革命”這個名詞,他在1906年起草的《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中指出:“前代為英雄革命,今日為國民革命。所謂國民革命者,一國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即皆負革命之責任,軍***特為其樞機而已?!钡珜O中山所說的“國民革命”,主要是相對于“英雄革命”而言,重點在革命的主體,而不是革命的任務。此后多年,無人再講“國民革命”。直至1922年9月20日,陳獨秀在***中央機關報《向導》第2期發表《造國論》,重新提出“國民革命”,指出:“中國產業之發達還沒有到使階級壯大而顯然分裂的程度,所以無產階級革命的時期尚未成熟,只有兩階級聯合的國民革命的時期是已經成熟了,這個時期的成熟是可以拿十余年來的政治史及眼前要求打倒軍閥建設民主政治的呼聲可以證明的?!彼€設計了造國的程序:“第一步組織國民軍;第二步以國民革命解除國內國外的一切壓迫;第三步建設民主的全國統一***;第四步采用國家社會主義開發實業?!边@就賦予“國民革命”新的政治內容,其中關鍵一環是“以國民革命解除國內國外的一切壓迫”,也就是“打倒列強,除軍閥”。
1923年6月,***三大根據當時的局勢,正確估計了孫中山的革命立場和***進行改組的可能性,決定***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以實現國共合作。這也是孫中山和***所接受的唯一合作方式。1923年12月1日,陳獨秀在***中央機關刊物《前鋒》第2期發表《中國國民革命與社會各階級》,進一步分析指出:“中國社會各階級都處在國際資本帝國主義及本國軍閥兩層嚴酷的壓迫之下,而各階級合作的國民革命,是目前的需要而且可能?!薄皵睦Э嗟闹袊?,須有各階級群起合作的大革命,才能夠依群眾的革命熱忱和創造能力,涌現出一個獨立的統一的新國家。這個新國家只有在全國大群眾革命的狂熱中,全國的制度文物思想習慣都受了革命的洗禮,才能夠實現,決不是單靠軍事行動可以僥幸得來的,更不是個人的暗殺可以成功的。”可見,陳獨秀在探討“國民革命”問題時,已經認識到這場革命的全國性和群眾性,也是筆者所掌握的史料中,最早稱之為“大革命”的。
***三大后,***的各級組織動員黨員和革命青年加入***,在全國范圍內積極推進國民革命運動。1924年1月,中國***一大召開,對三民主義作出新解釋,在民族主義中突出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民權主義中強調民***利應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義則以“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為兩大原則,事實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此后,以廣州為中心,匯集全國革命力量,很快開創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革命新局面。1925年5月,以五卅慘案為導火線,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運動浪潮迅速席卷全國,約有1700萬人直接參加了運動。從通商都市到偏僻鄉鎮,到處響起“打倒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怒吼。五卅運動沖破了二七大***失敗后長期籠罩的沉悶空氣,形成了熱氣騰騰的革命景象,標志著大革命***的到來。
在五卅運動蓬勃發展的有利形勢下,國共兩黨合作消滅陳炯明、鄧本殷等軍閥勢力,完成了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的工作,為舉行反對北洋軍閥的北伐戰爭準備了比較可靠的后方基地。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在沿途人民群眾大力支持下,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10月全殲吳佩孚部主力,11月殲滅孫傳芳部主力,1927年3月開進上海,完全占領長江以南地區。但是,在大革命如火如荼展開時,羽翼漸豐的蔣介石得到帝國主義列強的鼓動和支持,不斷制造***事件。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江蘇、浙江等省隨之以“清黨”為名,大規模捕殺***員和革命群眾。7月15日,汪精衛集團以“分共”的名義,正式同***決裂。至此,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國共兩黨合作發動的大革命宣告失敗,大批優秀中華兒女倒在了反革命的血雨腥風之中。據不完全統計,從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殺害的***員和革命群眾達31萬多人。
回顧大革命的發動與經過,不難發現它能夠成為中國的“大革命”,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運動規模大。這場革命從南到北,在中國大地上掀起了翻天覆地的狂飆,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如此浩大的聲勢,源自這場革命發動群眾廣泛,是一場以工農民眾為主體的,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在前期都曾積極參加的人民革命運動。北伐軍出發時,***廣東區委領導廣東省港***委員會組織了3000人的運輸隊、宣傳隊、衛生隊隨軍北上。北伐軍向長沙開進時,***湖南區委發動工農群眾參加帶路、送信、運輸、救護等工作,還組織農民自衛軍直接參戰。這種場面與辛亥革命完全不同,在中國近代革命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二是革命影響大。經過這場革命,民主革命思想在全國范圍內空前傳播,促進了中國廣大民眾的覺醒。在大革命中,五卅運動、省港大***、漢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等一系列重要斗爭,充分顯示出工人階級已經成為反帝反封建的中堅力量,也使工人階級得到了革命的洗禮,提高了政治覺悟;湖南、湖北、江西等省農民運動迅猛發展,從1926年夏到1927年1月,湖南農民協會會員從40萬人激增到200萬人,能直接領導的群眾增加到1000萬人,發動了一場空前的農村大革命。不斷高漲的工農運動,為后來中國***領導土地革命戰爭奠定了群眾基礎。1928年***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中寫道:“中國紅色政權首先發生和能夠長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種并未經過民主革命影響的地方”,“而是在一九二六和一九二七兩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程中工農兵士群眾曾經大大地起來過的地方,例如湖南、廣東、湖北、江西等省”。
三是黨的發展大。大革命開始后,***從比較狹小的圈子里走出來,登上了更廣闊的社會政治舞臺,在更大的群眾斗爭風浪中接受鍛煉。廣大***員積極動員和組織工農群眾投身于反帝反封建斗爭,并在國民革命軍中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使自己在全國人民中的政治威望空前提高。到1927年,黨已經從建黨時只有50多名黨員的小黨,發展成為一個擁有近5.8萬名黨員、領導著280余萬工人和970余萬農民的具有相當群眾基礎的政黨。
四是經驗教訓大。大革命的失敗,使中國***和革命事業遭受了慘重的損失,但黨從正反兩方面積累了深刻的經驗,開始在實踐中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途徑,初步提出了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在血的教訓中認識到黨不但要建立革命的統一戰線,而且要始終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實行“又團結又斗爭”的方針;開始懂得掌握革命武裝,堅持武裝斗爭,以及進行土地革命,充分發動農民,擴大革命力量的重要性。
以上表明,大革命雖然失敗了,但它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榮的一頁,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這場失敗了的革命,實際上是未來勝利的革命的一次偉大的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