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三峽大壩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鎮境內,距離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約38公里。三峽大壩的歷史意義非凡,通過在長江中上游進行水力發電,產生持續不斷的水電資源,供電范圍達到江蘇、上海、廣東十多個省份,為我國的工業建設提供了大量的清潔能源。可以說,三峽工程歷盡無數專家的心血,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偉大工程。并且,三峽大壩作為我國的一項偉大工程,必然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保護,來應對來自不法分子和敵對勢力的攻擊。那么,什么是三峽?三峽到底有多少軍事力量保護呢?讓我們繼續往下閱讀。
三峽大壩,中國領導人們幾十年的夢想有道是:“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的大詩人李白就在《早發白帝城》這首詩中描繪了長江江水流速之快。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全世界科技也在不斷革新,西方國家率先進行了水電站的建造工程,利用起大自然的能源。在中國進入近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社會精英人士發現了長江中上游蘊藏著巨大的水能資源。早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那時的孫中山先生有感于西方世界諸如英法德那樣強大的工業技術和基礎設施建設,也想在國內開展發展實業,實業救國的計劃。在上海,孫中山依據自己的了解和想法寫出了《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補助世界戰后整頓實業之***》,想要引起國際方面的響應。這其中,孫中山先生和***內的很多有識之士也考慮到效仿西方,在中國修建水電站的想法,一些人也把目光放在了水流湍急的長江上游。不過,那時受困于經濟和技術,更主要的是國內軍閥混戰,安全都是問題,誰還有心思和能力建造水電站,因此,直到孫中山去世,有關于建設三峽大壩的想法也只是停留在了大家的腦海里。
極為險峻的長江三峽,江水在山間奔流而過
哪知道這一耽擱就是10多年,在1932年的時候,國民***工商部擬在長江上游籌設水電廠,整理了有關資料和圖表,但對于長江中上游的考察計劃始終沒有進行。項目擱淺的主要原因是,那時候國內的***領袖蔣介石不顧日本侵略,正忙著“攘外必先安內”,發動內戰剿***產黨,而日本侵略者已經把魔爪伸向了華北和東北,中華民族的確到了最危機的時刻。修建水電站的計劃也就成為了紙上談兵。直到1944年抗日戰爭接近尾聲,國民***考慮請美國人援助中國的戰后建設,而精明的美國人自然不會白支援,推行了“金元外交”政策,想要霸占整個中國的經濟利益。美國生產局局長納爾遜一見到蔣介石,就明確表示了,幫中國規劃建設長江水電站可以,但是中國得向美國出口化肥還債,蔣介石也同意了。
美麗的長江三峽風景區
就這樣,世界著名的水壩專家薩凡奇帶領團隊來到中國,重點考察岷江、大渡河實行三峽計劃的可行性,提出了《揚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薩凡奇先生工作還是非常負責任的,在多次冒險考察后,向國民***提出了一個方案,在南津關至石牌之間選定壩址、修建一個發電為主,防洪航運兼顧的電站,這在當時被世人視為水利工程的一大壯舉。從1945-1947年,揚子江水利委員會對四川、湖北多地展開科考活動,還組織國內多名專家赴美學習技術,水電站建設工作也陸續展開。然而,好景不長,由于蔣介石在1946年撕毀和平建國的《雙十協定》,悍然發動內戰,到了1947年,***軍隊在戰爭中逐漸遭遇困境,在經濟上,國民***也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8月份,水電站的設計工作終于堅持不下去了,被迫中止,那些赴美學習的技術人員也被迫歸國,三峽工程在當時的中國也只能是一個夢幻。
眺望三峽水電站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我們又參加了保家衛國的抗美援朝戰役,打退了敵視新中國的美國人。在取得抗美援朝戰役的勝利以后,我們更是可以把全部身心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之中,在東北的工業基地里,我們的重工業不斷發展強大,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輛汽車、第一臺機床也相繼產出。這時的黨中央開始把目光放在了三峽上,周恩來、朱德等老一代革命家都曾親自前往三峽考察,對三峽水電站的建設也是十分重視。毛主席更是對三峽工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曾在5年的時間里多次召見有關專家,詢問三峽工程的可行性,需要多少投資,壩區基礎條件如何。1956年,毛主席在武漢暢游長江,乘興寫出了那首著名的《水調歌頭·游泳》,其中的名句:“更立西江石壁,高峽出平湖”也引發了全國人民對三峽工程的美好愿景。周總理更是關注三峽工程,曾告訴下屬,凡是與三峽有關的重大問題必須親自過問。
敬愛的毛主席
到了1970年,中央批準湖北省興建葛洲壩工程,雖然葛洲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但葛洲壩還是順利建成了,而葛洲壩的成功建設也為三峽工程的開展鋪好了道路,證明我國的研究人員和工程師已經有能力自主修建世界級水電站了。1980年以后,中央從四個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出發,開始著眼三峽工程。1982年,鄧副主席在聽取國家計委對三峽工程的匯報時,鼓勵大家:“看準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陳云、***、胡***等領導人對于三峽工程也都十分贊同。
縱觀全世界范圍內,還沒有哪個國家能建設三峽這么龐大和復雜的水電工程,三峽工程如果順利建成,無疑是震驚世界的,可倘若建設工程時出現了不可扭轉的錯誤,給長江中下游武漢、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帶來的災難也是難以估量的,這就需要我國專家們做足充分的前期準備。在經過眾多專家、學科帶頭人和知名工程師的無數次考察和討論后向中央做出了報告,國務院也多次組織會議商討,在1991年通過了建設三峽工程的議案,次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七屆五次會議,在會議上由代表們投票決定,最終多數的人民代表們同意了議案。在1994年12月14日,全世界第一大的水電工程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世界上綜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三峽建成1995年-1997年是三峽工程的第一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大江截流任務,為了配合國家建設,三峽庫區臨近縣區的百姓們服從安排,展開了大規模的轉移安置行動,在三峽建設的十多年中,先后有113萬多人背井離鄉參與了移民。國家也多次發行了國債券,支持三峽工程建設和庫區移民安置。1998年—2002年6月是三峽建設的第二階段,在這四年半的時間里,三峽工程主體工程施工實現了混凝土澆筑轉移和機電安裝大轉移。2000年,三峽工程的混凝土澆筑量為548.17萬立方米,這創造了混凝土澆筑的世界紀錄,三峽也因此成為世界上難度最大的水利工程。
空中鳥瞰長江三峽大壩
2003年6月1日,三峽實現了蓄水發電。2004-2009年是三峽工程的最后一個階段,實現了庫底清理、試驗性蓄水等一系列步驟,終于在2009年全部完工。2012年7月,三峽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清潔能源生產基地。在2020年,三峽工程發電量已經達到了1031億千瓦時,三峽的年發電量已經超過了南美洲巴西和巴拉圭兩國合建的伊泰普水電站年發電量的世界紀錄。
三峽大壩泄洪圖
三峽工程發出電源源不斷的發往我國的長江流域城市,支持長江經濟帶的工業發展。在近些年的多變的地球氣候影響下,長江流域時常遭受干旱和洪澇災害,三峽的出現也有利地降低了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自然災害的幾率,要知道,三峽工程泄洪閘最大泄洪能力為10.25萬立方米/秒,是世界上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閘,就拿前年和去年的暴雨災害來說,三峽有效的調節了長江水位,雨多時蓄水,干旱時放水,可以說,三峽工程完全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偉大工程。
三峽有多少軍事力量保護?二戰期間,英國空軍就曾經對德國境內的默內河谷大壩進行過轟炸,對德國的工業生產造成了巨大損失,也讓不少德國人喪生。近現代以來,越來越多的戰爭都是通過打擊水電站、能源基地、大壩水庫來發動起一場戰爭,所以說,大壩水庫對于一個國家是非常重要的,針對三峽的保護工程,我國工程師和各方面專家也是做了很多手準備。
在建設三峽大壩的時候,我們首先考慮到的就是三峽大壩自身的保護屬性,三峽大壩是混凝土重力壩,自身承受能力就非常強,安全系數也非常高,即使是發生大地震也撼動不了它。想要破壞掉這個大壩除非用500噸以上的高威力***集中轟炸一個地方,而在當今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做到這樣,因為他們沒有辦法攜帶這么多的高威力***,穿過中國的防空網,想要摧毀大壩也簡直是異想天開。在我國的軍事力量部署方面,三峽大壩的周圍密布軍事力量,中部戰區和西部戰區在重慶、湖北的空軍和陸軍的兵力十分充足,可以做到對大壩360度全方位無死角的守護。在三峽周圍有很多軍用機場,大量殲擊機、戰斗機聚集在三峽周圍,還有密布的防空導彈陣,以應對來自敵人的空中威脅。更讓人放心的是,三峽周圍還配有各種雷達設備,一旦出現意外情況,這些雷達防御系統就會逐一展開自我排查,第一時間將險情報告給上級。
可以說,三峽的保衛力量能夠做到就算是一只鳥也不會放過去,哪個人想打三峽的主意,無疑是自取滅亡,中國的軍事力量必定能讓他有來無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