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分類
A、天水類
天水類包括了雨、雪、霜、露、雹等。在雨水中最宜于茶的有立春雨水。立春雨水中得到自然界春始生發萬物之氣,用于煎茶可補脾益氣;梅雨是濕熱氣被薰蒸后釀成的霏雨,用于煎茶可滌清腸胃的積垢,使人飲食有滋味,精神更爽朗;立冬后十日叫入液,到小雪時叫出液,這段時間所下的雨叫液雨,也叫藥雨,用于煎茶能消除胸腹脹悶。
甘露更是“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
霜與雪宜取冬霜和臘雪,用冬霜的水煎茶可解酒熱,用臘雪水煎茶可解熱止渴。
冰雹味咸性冷,有毒,故不宜飲用。在接收天水時一定要注意衛生。
B地水類
地水類包括了泉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池水、井水等。茶圣陸羽認為山水優于江水,江水優于井水。在地水類,茶人們最鐘愛的是泉水。這不僅因為多數泉水都符合“清、輕、甘、冽、活”的標準,確實宜于烹茶。更主要的是泉水無論出自名山幽谷,還是平原城效,都以其汨汨涓涓的風姿和淙淙潺潺的聲響引人遐想。泉水可為茶藝平添幾分野韻、幾分幽玄、幾分神秘、幾分美感,所以在中國茶藝中十分注重泉水之美。
水之美的標準
最早提出美水標準的是宋徽宗趙佶,他提出了“水以清、輕、甘、冽為美。”最先把“美”與“自然”的理念引入到鑒水之中,長華了品茗的文化內涵。后人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個“活”字。現代茶人認為“清、輕、甘、冽、活”五項指標俱全的水,才稱的上宜茶美水。
其一,水質要清。水清則無雜、無色、透明、無沉淀物,最能顯出茶的本色。故清明不淆之水稱為“宜茶靈水”。
其二,水體要輕。水的比重越大,說明溶解的礦物質越多。有實驗結果表明,當水中的低價鐵超過0.2ppm時,茶湯發暗,滋味變淡;鋁含量超過0.2ppm時,茶湯便有明顯的苦澀味;鈣離子達到2PPM時,茶湯帶澀,而達到4PPM時,茶湯變苦;鉛離子達到1PPM時,茶湯味澀而苦,且有毒性,所以水以輕為美。
其三,水味要甘。所謂水甘,即水一入口,舌尖頃刻便會有甜滋滋的美妙感覺。咽下去后,喉中也有甜爽的回味,用這樣的水泡茶自然會增茶之美味。
其四,水溫要冽。冽即冷寒之意。明代茶人認為:“泉不難于清,而難于寒。”“冽則茶味獨全。”因為寒冽之水多出于地層深處的泉脈之中,所受污染少,泡出的茶湯滋味純正。
其五,水源要活。“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現代科學證明了在流動的活水中細菌不易大量繁殖,同時活水有自然凈化作用,在活水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的含量較高,泡出的茶湯特別鮮爽可口。
古代茶人欣賞水之美,首推泉之美。唐代詩僧靈一和尚寫道:“野泉煙火白云間,坐飲香茶愛此山。”宋代晏殊寫道:“稽山新茗綠如煙,靜挈都籃煮惠泉。”徐績寫道:“自汲香泉帶落花,漫燒石鼎試新茶。”清代詩人納蘭性德寫道:“何處清涼堪沁骨,惠山泉試虎丘茶。”最絕當屬蘇東坡。他在某年的大雪始晴時,夢見有人以雪水烹小團茶,使美人歌以飲,醒后寫了兩首回文詩。
其一
酡顏玉碗捧纖纖,亂點馀花唾碧衫。
歌咽水云凝靜院,夢驚松雪落空巖。
回文詩
巖空落雪松驚夢,院靜凝云水咽歌。
衫碧唾花馀點亂,纖纖捧碗玉顏酡。
其二
空花落盡灑傾缸,日上山融雪漲江。
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斗晴窗。
回文詩
窗晴斗碾小團龍,活火新甌淺焙紅。
江漲雪融山上日,缸傾酒盡落花空。
講了這么多水之美,最后送茶友們足庵智鑒禪師寫的一首偈:
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
一夜落花雨,滿城流水香。
在茶人眼里天水是水,地水也是水,雪水、露水、雨水、江水、井水、泉水都是水。誰能聞到“滿城流水香”,誰就真正領會了水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