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通稱大象,是目前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屬于長鼻目,現存于世的只有一科兩屬三種,非洲象屬和亞洲象屬。
非洲象屬有兩種:普通非洲象(也叫熱帶草原象或灌木象)和非洲森林象;
亞洲象屬只有亞洲象一種。
象屬只有一種,是亞洲象也稱作印度象,在古代曾遍及西亞及中國華北、江南一帶,由于人類活動的壓力及氣候變遷,現今僅分布在南亞和東南亞一帶。鼻端有一個指狀突起,雌象沒有象牙,即使是雄象也有一半沒有象牙或象牙很小,耳朵比較小、圓,前足有5趾,后足有4趾,共有19對肋骨(其中蘇門答臘亞種有20對,但比非洲象少一對),頭骨有兩個突起,背拱起。性情溫和,比較容易馴服。
現存有4個亞種:印度象、斯里蘭卡象、蘇門答臘象、婆羅洲象。
印度象
Elephasmaximusindicus
雄性
雌性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目:長鼻目Proboscidea
科:象科Elephantidae
屬:亞洲象屬Elephas
種:亞洲象E.maximus
亞種:印度象E.m.indicus
印度象,是亞洲象的一個亞種,一般說到亞洲象指的最多的是印度象。印度象身高約2.8米,體重約4噸,雄象的象牙有1.5米以上長。性情溫和,喜沐浴,壽命約60歲。
印度象皮膚為深灰至黑色,耳朵邊緣和象鼻部分則呈淺褐色,隨年齡增長而越發明顯。但由于其體表往往覆蓋著各色泥土而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皮膚厚,可達3厘米以上,多皺褶,體表散生極稀疏的短毛。
中國印度象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和西南部,多生活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氣溫較高、空氣濕潤、靠近水源、植被生長茂密的熱帶森林中。其中西雙版納最多,約220頭,有不少象群是在邊境線上活動的,常進入緬甸和老撾。
斯里蘭卡象
Elephasmaximusmaximus
幼象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目:長鼻目Proboscidea
科:象科Elephantidae
屬:亞洲象屬Elephas
種:亞洲象E.maximus
亞種:錫蘭象E.m.maximus
斯里蘭卡象,又名錫蘭象,是體型最大的亞洲象亞種。歷史分布區包括所有斯里蘭卡的生態區域:低地熱帶雨林、山區森林及干燥地區的森林,雖然亦有零星分布在熱帶雨林,但主要生活在山區森林。現正瀕臨絕種。當地的象牙貿易已有2000年歷史。由1800年至1900年初,很多斯里蘭卡象被人大量捕殺。1999年至2006年底期間,每年都有接近100只野生大象被獵殺。現在只有很少野生象住在保護區外。只有5%到7%的野生大象有象牙。
斯里蘭卡象肩高2-3.5米,重量2000-5500公斤。斯里蘭卡象皮膚上,尤其是象鼻部分,以及耳朵邊緣、腹部和腿部都有大面積的淺褐色,且年齡越大越明顯。不過通常由于身上覆蓋著泥土而難以辨認出。
斯里蘭卡設立了多個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區來保護野生動物,包括斯里蘭卡象。平納維拉(Pinnawala)大象孤兒院醫治受傷大象,養育失去母親的幼象。大約70只大象住在此孤兒院。坐落在斯里蘭卡蓋克拉鎮西北部的平納維拉的大象孤兒院建于1975年,主要收養那些在叢林中失去母親的幼象并救治生病和受傷的大象。目前生活在孤兒院中的70多頭大象受到工作人員的精心照顧,有些還在這里生兒育女。大象在孤兒院生活悠閑,除了定時進食、洗澡,還從事一些搬運木材的勞動和表演節目。目前,大象孤兒院向游人***,成為斯里蘭卡著名的旅游景點。斯里蘭卡***贈送給中國的小象“米蓋拉”就出生于此。
蘇門答臘象
Elephasmaximussumatranus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目:長鼻目Proboscidea
科:象科Elephantidae
屬:亞洲象屬Elephas
種:亞洲象E.maximus
亞種:蘇門答臘象E.m.sumatranus
蘇門答臘象,是亞洲象的一個亞種,分布在蘇門答臘島。比錫蘭象和印度象小,但比婆羅洲侏儒象大,身高2.5-3.0米,背部隆起或水平,膚色較亞洲象其他亞種淺。大部分雄象有發達的象牙,雌象則沒有或很小。蘇門答臘象會隨著季風氣候進行季節性遷徙。象群由最年長的雌象做首領。老虎可能對幼象造成威脅,但野生蘇門答臘象最大的天敵是人類。
蘇門答臘象65%的死亡事件是由人類造成的,其中30%是因為人們害怕它們襲擊和破壞農田而投毒。83%的蘇門答臘象棲息地都已經變成種植園,這意味著它們要想生存必須學會適應新的棲息地環境。
婆羅洲象
Elephasmaximusborneensis
雄性
雌性與幼象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目:長鼻目Proboscidea
科:象科Elephantidae
屬:亞洲象屬Elephas
種:亞洲象E.maximus
亞種:婆羅洲象E.m.borneensis
婆羅洲象,是亞洲象四個亞種中體型最小的。成年雄性身高也不超過2.5米。它們的面孔象其他象種的嬰兒,耳朵很大,尾巴很長,幾乎垂到地面。又稱加里曼丹象、侏儒象、婆羅洲侏儒象等,主要生存于分布于馬來半島東南婆羅洲島北部沙巴。原來被歸類于亞洲象的一個亞種,2003年被認為應屬于象的一個獨特種,但目前尚無定論。
婆羅洲象生活的森林地區,一般是地勢平緩的低地和河谷區域,因為低地的土壤肥沃,能長出更多高質量的食物。
過去40年來,由于砍伐、改建種植園以及人類居住等原因,位于婆羅洲東北部的馬來西亞沙巴州40%的森林消失了,而這里是大多數野生侏儒象生存的棲息地。調查表明,象群活動顯然受到人類活動和森林破壞的影響。收集到的數據顯示,生活在沙巴州的侏儒象很可能不到1000頭,這比之前估計的1600頭要少許多。低京那巴當岸野生動物保護區作為重要的象群棲息地,可能由于面積較小且棲息地破碎,而無法長期滿足大量象群的生活需要。
非洲象屬有兩種,最常見的是普通非洲象,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陸地動物,耳大下部尖,不論雌雄都有長而彎的象牙,前足有4趾,后足有3趾(趾數比亞洲象少一個),共有21對肋骨,背部平,長達6-7.3米,高達3-4米,重達10噸。性較兇猛,尤其是孤獨的雄象更為兇猛,不易馴服。
普通非洲象
Loxodontaafricana
雄性
雌性
雌性與幼象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目:長鼻目Proboscidea
科:象科Elephantidae
屬:非洲象屬Loxodonta
種:非洲象L.africana
普通非洲象,又名草原象,是非洲象屬下的一種,是目前世界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廣泛分布于非洲大陸。是草食性動物,一天要有16個小時用來采集食物,它們的消化系統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吸收,一天一只成年象可以吃進225公斤食物。野生普通非洲象壽命65-70歲。
雄性普通非洲象,平均肩高3.3米,重量5.5噸;雌性普通非洲象,平均肩高2.8米,重量3.7噸。普通非洲象體型較大,毛色為灰色,后臀與前肩同高,象牙極長,并向上彎曲。象的耳朵很大,有豐富的血管以便散熱,尾巴不長,頂端有毛刷。
成年雄性普通非洲象是獨居生活,性情易怒,在受到***是會進入“狂暴狀態”,這是它會攻擊任何的事物,異常兇險。象群由年長的雌性帶領,它根據經驗選擇有水源的的遷移路線。
非洲森林象
Loxodontacyclotis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目:長鼻目Proboscidea
科:象科Elephantidae
屬:非洲象屬Loxodonta
種:非洲森林象L.cyclotis
非洲森林象,又名圓耳象,主要分布于非洲剛果盆地一帶。從前,非洲森林象被視為普通非洲象的亞種,但透過基因分析之后,被認為可能是一支獨立物種。
非洲森林象與普通非洲象之間的特征有不少差異。非洲森林象的下顎骨是長而窄(普通非洲象是短而寬),森林象的耳朵較圓(普通非洲象的較突出),以及本種的象牙是筆直且向下長。非洲森林象通常是以樹葉、果實和樹皮為食,偶爾會舔礦物鹽。
由于象牙的需求量增加,從20世紀90年代起,非洲森林象因為偷獵而造成數量銳減。二十世紀后期,保育人員透過DNA鑒定技術來追查象牙來源,因而得知,森林象的象牙較大,且帶有粉紅***彩。
亞洲象與非洲象的對比
自古以來因對象牙及其皮肉的覬覦而進行的偷獵行為皆是對大象存活的威脅的最大原因。歷史上,無數文明古國均以象牙作為主要工藝品的原材料,其珍貴程度足以媲美黃金。象牙貿易亦是在20世紀非洲象數量急劇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令國際間開始提倡禁止象牙貿易活動。自1989年美國開了先例后,緊接著其他北美國家、西歐及日本等并立例禁止象牙貿易。當時非洲諸國仍以象牙工藝品作為其國家的象征,但自從不少先鋒國家,包括肯亞總統丹尼爾·阿拉普·莫伊于1989年將超過12噸的象牙焚毀后,國際上對保護大象的意識才開始大幅提高。CITES的國際禁令于1990年一月起開始執行。
狩獵非洲象只是為了取樂。
肯尼亞,1880-1940年象牙交易市場。
1930年的倫敦的象牙加工廠。
存放非洲象牙的大型倉庫。
歐洲人在剛果的象牙貿易。
肯尼亞的最大象牙比賽
十八、十九世紀,美國康涅狄格的象牙雕刻廠。
美國新英格蘭的象牙倉庫,從1840到1940年將進口來自非洲的象牙加工成鋼琴鍵。
荷蘭阿姆斯特丹象牙加工廠,65000根象牙制成各種雕刻品銷往英國。
工作人員在挑選象牙和犀角。
禁令使大象得以在非洲地區獲得喘息的機會,但偷獵的行為并沒有完全被制止。在2012年1月,超過650頭位于喀麥隆包巴恩吉達國家公園的大象在短短六周內被虐殺。根據調查這批備有如AK-47及火箭炮等大形軍火的蘇丹獵手(因蘇丹的獵人慣在被害的大象耳朵割下圓形一塊作戰利品)。亞洲象的潛在風險較低,因該地區的雌象較多,而雌象并沒有獠牙。
其他威脅大象存活的原因還包括棲息地破壞及細碎化。由于它們較其他同區物種需要更大的活動空間,而亞洲象的活動范圍也正在人類密集的地區,因此極易被人類侵害它們的空間。最極端情況是它們只能被人類趕到細小島嶼上的森林區域內。此外,由于大象的體積及其食量驚人,因此也不能在農地區域中與人類共存。在這些地區的大象常會無意間踐踏農地并食用農作品而與當地人民發生沖突,令人類與大象均出現傷亡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