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千年傳承,我們國家的主食已經演變出越來越多的花樣,陜西泡饃、新疆手抓飯、蘭州拉面、湖南米粉……
各種各樣的主食吃法滿足了不同人的口味,的確,主食是個寶,而一日三餐你未必吃對了。
關于主食的誤區
#1
誤區一:主食就是米和面?
有不少人以為主食只包括粳米、糙米、糯米、黑米等米類,以及面條、水餃、饅頭、包子等各種面制品。
實際上,通常我們說的主食,包括谷、薯、雜豆三類,像燕麥、蕎麥、南瓜、土豆、紅薯、紅豆、綠豆、豌豆、蕓豆等也都包含在內。
因為薯類、雜豆類淀粉含量比較高,總體熱量要高于普通的蔬菜水果,所以可以替代部分米面作為主食食用。
#2
誤區二:吃主食易發胖?
很多人認為主食熱量高,因此會拒絕主食。
實際上,人體的三大能量物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從數據上看,主食中主要含有的碳水化合物每1克能產生4千卡的熱量,與蛋白質相同;而平均每克脂肪能產生9千卡熱量。
反而是有些食物不是主食、不是肉,熱量卻也很高,像一瓶600ml的啤酒熱量就相當于100g白面饅頭。
所以,合理吃主食不會導致肥胖,而不吃主食也不代表能順利變瘦。
#3
誤區三:不吃主食也可以?
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
要知道,不吃主食容易引起低血糖反應,會影響到大腦。
大腦細胞要思考、要活動、要生存,它的能量來源就是血糖。血糖低,大腦細胞的供養中斷,中斷一定時間后,腦細胞就會死亡。
所以主食是維護大腦細胞最基本的營養物,沒有主食做基礎,整個腦細胞將處于無法工作的狀態。
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持續一周不吃主食,記憶力就會衰退,長期不吃主食甚至會導致失憶。
整體來說,每天攝入的主食占總能量的50%~65%是黃金規范。
專家建議,確保每天攝入谷類和薯類食物250克~400克,運動量大的人可適當增加。
哪些主食值得吃?
#1
蛋白質含量第一:燕麥
燕麥中的蛋白質含量在谷物中是最高的,并且其氨基酸構成和消化吸收率也較高。
除了這個優勢外,燕麥還富含具有調控血糖和血脂功用的β葡聚糖。
#2
胡蘿卜素含量第一:紅薯
胡蘿卜素能在人體內轉化成維生素A,有保護視力、防止夜盲癥、防止皮膚枯燥和增強人體免疫力等效果。
一般來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半塊紅薯(約200克)就能滿足所需的胡蘿卜素了。
#3
膳食纖維含量第一:蕎麥
膳食纖維具有防止便秘、維護腸道等效果。
而蕎麥中特有的保健成分蘆丁、槲皮素等能幫助調理餐后血糖。
#4
鈣含量第一:蕓豆
鈣是人體內含量很高的一種礦質元素,有助防止骨質疏松。
數據顯現,每100克帶皮蕓豆含鈣達349毫克,是黃豆的近兩倍。
#5
維生素C含量第一:土豆
維生素C具有多種生理功能,如抗氧化,增加人體免疫力,改進鐵、鈣和葉酸的利用率等。
而且,薯類食物富含淀粉,能夠保護其中的維生素C。
健康主食的挑選原則
#1
顏色
天然面粉中含有微量的胡蘿卜素,所以直接用面粉加工后的主食都會帶點黃。
若色彩過白,則可能是增白劑的作用,這樣的主食養分也低于其他同類產品。
外表潤滑、色彩過于均一的雜糧主食可能是色素美容后的作用,真實的雜糧主食有顆粒感,如玉米面饅頭仔細看會有一些小顆粒,全麥饅頭中也應該能夠看到細碎的麥麩。
#2
手感
很多人尋求面食絕佳的口感,但若饅頭像面包一樣松軟,很可能是因為增加了膨松劑。
雜糧面食,如果吃起來十分細膩,不是雜糧含量極低,就可能是染色的假產品。
#3
調料
對于成品主食來說,添加物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
油條、油餅、麻花等油炸面食應盡量少吃。
因為,油炸食物時所用的油通常被屢次運用,含有害物質,再者油炸時的高溫會損壞食物里的大部分維生素,而且其高能量增加了發胖的風險。
此外,從鹽的視角分析,主食最好選清淡一點的。
#4
新鮮
一般來講,饅頭放兩三天后,就容易變硬發霉。選購主食前,一定要看清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最好買當天出產或是現場制造的。
資料:全國衛生12320、大醫教你吃、吃好每天三頓飯、養生中國
來源:上海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