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中國植物志》電子版網(wǎng)站,在搜索欄中鍵入“牛油果”仨字,會得到這樣一個頁面:
很顯然,這種植物并不是我們所熟知或者眼熟的牛油果。因?yàn)槠涔麑?shí)直徑只有3-4厘米,牛油果比這大得多;而且“可食,味如柿子”,牛油果怎么可能味如柿子呢?聽說它什么味道都沒有嘛。
彼牛油果確非此牛油果,二者一毛錢關(guān)系都沒有。市面上常見的牛油果擁有另一個霸悍凌厲的名字,鱷梨,《中國植物志》中就采用了這個名字作為中文正名。為什么我不說“學(xué)名”?因?yàn)橹挥欣∥拿攀巧锏膶W(xué)名,中文英文都不算,鱷梨的學(xué)名是PerseaamericanaMill.,樟科鱷梨屬。
鱷梨之名,系其英文名“alligatorpear”之意譯。稱之為“pear(梨)”是容易理解的,因?yàn)椤巴ǔ@嫘危袝r卵形或球形”,而“alligator”的來源則有些莫名其妙。據(jù)說此物最早叫做“avogatopear”,“avogato”的詞源是西班牙語“aguacate”,“aguacate”則可追溯到中美洲土語“āhuacatl”......“āhuacatl”是啥?是睪丸。但愿你在吃的時候不會想起這個典故。
忘記它的原意吧,來看鱷魚
后來不知為啥,“avogatopear”最終演變成了“alligatorpear”。alligator者,短吻鱷也,比原來的含義高雅一些。鱷梨的外果皮為木栓質(zhì),較為堅硬,通常呈墨綠色乃至于黑色,表面布滿疣突,其質(zhì)地和鱷魚皮有異曲同工之妙。以鱷字冠名,雖背離原意,但也不枉了。
外層的“鱷魚皮”是很容易剝離的,然后露出肉質(zhì)的中果皮,鱷梨的主要食用部分就在這里。這層中果皮表面為綠色,但里面則以黃色為主。“外表丑陋,內(nèi)心很黃”,用來形容鱷梨再貼切也沒有了。
某天本磚家路過水果攤,一時大腦短路,鬼使神差地買了一個鱷梨,9.9元,還真是不便宜。不嘗不知道,一嘗嚇一跳。質(zhì)地細(xì)膩豐腴,“入口柔,一線喉”。雖然幾乎沒有任何味道,但有一種淡淡的香,似有還無、不可捉摸。這讓我陷入了“嗯?好像挺好吃!但到底哪里好吃呢?我再嘗嘗......嗯?好像挺好吃......我再嘗嘗”的循環(huán)之中。
這種雖不濃烈但余音繞梁的香味兒,是脂肪的存在感。鱷梨的最大特點(diǎn)就是脂肪含量高達(dá)14.7%,且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如用它來替代烹調(diào)用油,還真是健康多了。可惜,朱門鱷梨臭,路有凍死骨,這玩意兒太貴了,指望它當(dāng)飯吃是不現(xiàn)實(shí)的。
鱷梨有遠(yuǎn)不止一百種死法,生可食,熟也可食。像我這種剝皮生啃未免有欠冠冕,講究人兒自有講究的道兒,比如:將鱷梨的果肉和蒜泥搗在一塊,抹在面包上吃,尤以長法棍為佳,列位不妨一試。如嫌不夠重口味,還可以澆醬油拌芥末,或加哈密瓜榨汁,蓋因其本味寡淡,怎么蹂躪都可以。
鱷梨吃完了還剩下一個圓滾滾的核果,撕掉剝皮之后就像一枚不分瓣的栗子,讓人懷疑也能吃。確實(shí)是能吃,《中國植物志》就是這么寫的:果仁含脂肪油......有溫和的香氣,供食用、醫(yī)藥和化妝工業(yè)用......但據(jù)說生食苦澀,須得久煮之后才好。不過還是不要嘗試了,咱不差那一口,有那閑工夫不如把它種成盆栽。
最后提示一點(diǎn),所有(北方)市場上的鱷梨都是人工催熟的,因?yàn)槭焱傅镊{梨幾乎就是一坨黃油,無法運(yùn)輸。只能是生著摘下來,到了目的地再催熟。不用緊張,催熟也是熟,植物自身也是要靠釋放乙烯來催熟果實(shí)的。人工天然,其理一也,不要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