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
含義:見到事物剛露出的一點苗頭,就能知道其本質和發展的趨向。宋蘇洵《辨奸論》:“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為能見微而知著。”微:微小。著:顯著。
造句:1.明智的人善于見微知著,從而做出科學的論斷,于是便成了所謂的未卜先知。
2.也可由小見大,見微知著。
箕子是朝歌古代名人,其洞察力之強氣節之高為后人稱道。
典故:商代最后一位君主是帝辛,后人稱他為殷紂王。年少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才力過人,手格猛獸”,是一個能文能武很有本領的人。繼位后勵精圖治,銳意改革,不殺奴隸,發展生產,更新觀念,不事鬼神。征服東夷后,疆土擴大,農業發展,財糧增多。但到了統治后期,開始腐敗。
有一次,紂王讓人給自己做了一雙象牙筷子,他的大臣太師箕子就感到非常可怕和擔心。
箕子見微知著聯想了很多,他認為:用象牙筷子吃飯就一定不肯用陶土粗制碗具,必將用犀牛角或玉作成杯盤;餐具改變了,食品也會隨之改變,盛的不可能是豆菽青菜,肯定會進一步升級到山珍海味,珍禽異獸將成盤中之物;食物改變了,將不滿足穿著,麻布為衣將不再流行,朝中之人進而會穿綾著緞;穿著改了,下一步將造豪華的車子,建高闊殿宇樓臺,追求享樂。如此下去將一發不可收拾,腐敗之風會很快盛行起來。
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韓非子,把箕子這種聯想,說成“圣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這就是見微知著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