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言”部的三個漢字:“誃、誖、?”。這三個字在現代漢語均不常用,但因為《說文解字》中沒有“悖”字,悖一般以誖字替代,而現代漢語“悖”字較為常用,故本課的重點漢字是“誖”。三個字的詳情如下:
1、誃。讀音有四:
(一)chǐ。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注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誃,離別也。從言,多聲。讀若《論語》‘跢予之足’。周景王作洛陽誃臺。”形聲字。本義是離開。音讀象《論語》“跢予之足”的“跢”字。周景王建筑了洛陽的離宮別館,名叫“誃臺”。
(離開)
這里的“離別”,是同義連用,“別”也指“分離”。“跢予之足”這句指的是《論語·秦伯篇》,今本寫作:“啟予足,啟予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跢當是啟誤,或曰當作‘哆予之足’。哆,猶開也。”王筠《說文句讀》:“誃,離、別也。”《爾雅·釋言》:“誃,離也。”《集韻·支韻》:“謻,別也。或省。”清代張爾岐《蒿菴閑話》卷一:“與二十八宿之互相乖戾誃離俯仰之不同。”
(二)yí。讀音出自《集韻》。同“謻”。臺名;門名。就是《說文》所說的“周景王作洛陽誃臺。”作臺名講時,誃應讀此音,《集韻·支韻》:“謻,門名,一曰臺名,或省。”
(三)chì。讀音出自《集韻》。同“卶”。《集韻·寘韻》:“卶,《說文》:‘有大度也。’一曰慶也。或從言。”
(四)duò。讀音出自《集韻》。同“詑”。欺罔。《集韻·哿韻》:“誃,欺罔也。同詑。”
誃的小篆寫法如圖:
(誃的小篆寫法)
因為是生僻字,了解即可。
2、誖。讀bèi。《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誖,亂也。從言。孛聲。悖,誖或從心。籒文誖從二或。”注意,這里的“二或”,就是兩個“或”疊在一起,但又是相反著疊在一起,如圖:
(籀文的誖)
在甲骨文、金文、籀文里,都寫作“二或”,或上下,或左右相悖之形。“或”、“國”古今字。實際上,理解了字形,就理解了字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兩國相違,舉戈相向,亂之義也。”誖是形聲字。本義是違背,乖謬。
(悖論三角)
我們經常說的悖論的“悖”,用的就是“乖謬”之義。
(悖論圖)
實際上,“誖”就是“悖”字,就是許慎所說的“或從心”,兩個字互為不同形符的異體字。《玉篇·言部》:“誖,逆也。”《廣韻·隊韻》:“誖,言亂。”《史記·三王世家》:“儒者稱其術,或誖其心。”儒者都稱揚其說,有時卻拂逆其心。《漢書·元后傳》:“此誖德之臣也,罪當誅!”顏師古注:“誖,乖也。”這是無德臣子,他犯的罪過應當被處以死刑!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4回:“備聞襄公淫妹之事,默然自嘆:‘似此蔑倫悖理,禽獸不如。’”這也是成語“蔑倫悖理”的出處,蔑倫悖理指違背道德和倫理。
誖在本義之外,還指惛惑;糊涂。《廣雅·釋詁三》:“誖,癡也。”《漢書·司馬遷傳》:“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愍學者不達其意而師誖,乃論六家之要指。”顏師古注:“誖,惑也,各習師法,惑于所見。”太史公在漢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間做官,他憂慮學習先秦各家學說的人,未能了解各家學說的原意,盲目信奉一些荒謬的說法,就論述六家學說的主要精神。
誖的小篆寫法如圖:
(誖的小篆寫法)
3、?。讀luán。《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亂也。一曰:治也,一曰:不絕也。從言絲。變,古文?。”會意字。由言、絲會意。指言語紊亂。另一義說:是治理的意思。又另一義說:是連續不斷的意思。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治絲易棼(fén,亂),絲亦不絕,故從絲會意。”現代漢語中,?字歸“糹”部,見《漢語大字典》。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訓為治,又訓為亂,相反而實相成,所謂美惡不嫌同名者,此類是也。”
實際上很容易理解,因為亂,所以需要治,而絲是連綿不絕的。所以“?”可以會意出三個意義:(1)亂;(2)治;(3)連綿不斷。
此外,?還是姓氏,《廣韻·線韻》:“?,何承天云:‘姓也。漢有?秘,為汝南郡太守。’”
?字在早期文字中,就是治理亂絲或言語混亂如絲的樣子,如圖:
(?的字形演變)
?的小篆寫法如圖:
(?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443,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