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王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重大戰略部署,核心要義體現在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三個新”。2021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刻認識和把握“三個新”的豐富內涵和戰略考量,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重大判斷、決策部署上來,認真謀劃好“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筆者認為,新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指明了“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應清醒認識當前及未來的復雜形勢,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放在實現2035年、2050年遠景目標的大局中統籌謀劃、系統部署、積極推進。
新發展階段是我國發展進程中的又一個重要階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我國發展進入新發展階段,是指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
正確認識黨和人民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是明確階段性中心任務、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1987年,***同志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構想;十五屆五中全會作出了“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的判斷;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十八大提出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預計可以如期實現。從總體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是社會發展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必然結果,實現了我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是我國發展進程中一個新的重大里程碑。
新發展階段意味著我國已轉向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要求的階段。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仍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還存在很多短板弱項,在新的發展階段需要通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逐步推動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在這個歷史方位中,生態環境保護肩負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歷史使命,即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美麗中國。生態環境問題解決程度將直接影響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影響到社會的持續發展穩定,也影響到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當前,“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生態環境9項約束性指標均圓滿超額完成,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高質量完成,為新發展階段開啟“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發展階段生態環境保護面臨復雜形勢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對標對表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生態環境領域仍是短板弱項,國際國內發展環境面臨一系列挑戰。
從國際看,一方面,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外部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1億人,短期內有效控制仍難度很大,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環境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加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受到沖擊,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經濟安全、生態安全等議題治理復雜性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國際社會期望我國在國際環境治理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一些方面和問題上希望我國承擔超越自身責任、發展階段和能力的更大義務。
從國內看,一是經濟高質量發展仍在持續推進,“三個沒有根本轉變”仍然突出,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尚未根本緩解。我國粗鋼、水泥產量和煤炭消費量均分別占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煤炭消費比重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倍以上,公路貨運比例占比七成以上,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我國能耗水平超過世界平均水平40%,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偏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者接近上限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大量化工企業近水靠城,長江經濟帶1/3的環境風險企業位于飲用水水源地周邊5公里范圍內,因安全生產、化學品運輸等引發的突發環境事件處于高發期,生態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
二是碳中和、碳達峰任務極其艱巨,新增壓力仍將持續高位。2030年之前實現二氧化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我國的重大宣示與戰略選擇。當前距離實現達峰目標已不足十年,按照歐盟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目標歷經60年,我國從碳達峰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愿景僅有30余年,承擔著比其他發達國家時間更緊、幅度更大的減排責任。當前我國碳排放總量大,碳排放水平已是歐盟、美國歷史峰值的2.2倍、1.5倍。未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仍將持續較高速度增長,對能源資源的需求依然旺盛。預計“十四五”期間中等收入群體要增加1億人、新增城鎮人口約0.7億人,用水量、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仍將持續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仍處于高位壓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愿景目標任務異常艱巨。
三是生態環境尚未根本好轉,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生態環境問題依然突出。空氣質量與發達國家歷史同期還有較大差距,全國近四成城市空氣質量尚未達標,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秋冬季重污染天氣仍有發生,夏季臭氧超標問題日益突出,細顆粒物與臭氧協同控制急需加強。城市黑臭水體尚未長治久清,重點流域生態用水短缺、湖庫富營養化、河口海灣污染等問題仍然突出。歷史遺留的土壤污染問題突出,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壓力大,新污染物不容忽視。農業面源污染、養殖污染、農村垃圾等問題仍然突出。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嚴峻,全國有近1/3的縣域面積生態質量為較差和差。
四是生態環保參與宏觀經濟治理手段不足,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須提升。綠色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還不健全。市場機制不完善,價格、財稅、金融等經濟政策還不健全。環境基礎設施仍是突出短板,城鎮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60%左右,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25%左右。生態環境監測監管與信息化建設滯后。
當然,新發展階段生態環境保護面臨重要機遇。***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新發展理念全面貫徹,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制度優勢顯著,經濟社會加快綠色轉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社會綠色低碳意識與行動合力進一步增強。因此,“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仍然處于攻堅期、窗口期,機遇和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
建議立足新發展階段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堅持“一個目標、五個突出”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應堅持“一個目標、五個突出”。
一個目標,即美麗中國建設目標,以2035年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為目標,重點圍繞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環境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三個重點方面,部署安排“十四五”、“十五五”和“十六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五個突出”,一是更加突出以生態環境保護參與宏觀決策。研究生態環保參與宏觀經濟治理的機制和手段,從強化綠色發展機制入手,推動經濟“綠色復蘇”,推動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健全以“三線一單”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系統支撐國土空間規劃、資源開發、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城鎮建設。
二是更加突出碳達峰、碳中和的倒逼作用。協同推進減污降碳“一舉多得”,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大氣污染問題,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與碳排放總量,促進經濟社會綠色全面轉型。在結合新形勢和區域資源環境稟賦條件的基礎上,有序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農業結構調整,遞次推進地區和重點行業達峰。
三是更加突出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堅持系統觀念,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提高治理措施的全局性、整體性,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協同推進氣候變化應對與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協同控制細顆粒物和臭氧,統籌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強化環境要素間綜合治理。
四是更加突出“三個治污”。聚焦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分類施策、對癥下藥,提高污染治理措施的靶向性和針對性,實現問題、時間、區位、對象和措施“五個精準”,遵循客觀規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五是更加突出科技創新。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以布局優化、結構調整和效率提升為著力點,將建設智慧環保作為提升生產力的方向,培育綠色新動能,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提升生態環境科技創新能力。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