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多來,有一個原本并不起眼的國家經常在兩岸關系中冒出來,就是立陶宛。最新消息是:立陶宛經濟暨創新部長在接受臺灣“中央社”采訪時說,立陶宛“完全準備好”要在臺灣設立經貿辦事處,已去函臺灣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只要臺灣完成相關程序,辦事處就能正式掛牌成立。
臺當局26日證實,已經收到立陶宛***提出在臺灣設處的申請。今天就講一講立陶宛和臺灣是如何成為美國的“替死鬼”和“冤大頭”的。
大陸這招讓立陶宛“疼痛難忍”
先簡單介紹一下立陶宛這個國家。
立陶宛共和國是波羅的海三國之一,首都與最大城市是維爾紐斯。全國人口約280萬,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1990年3月11日(蘇聯解體前一年),立陶宛成為第一個從蘇聯獨立的加盟共和國,2004年加入北約和歐盟。
該國有這么幾個優勢產業:食品加工、木材加工、交通物流、生物技術和激光技術等。2019年GDP為483億歐元,人均GDP1.73萬歐元。2020年,立陶宛是臺灣第79大貿易伙伴,2021年雙方貿易額為1.74億美元。
(代表處掛牌。)
之前臺灣人對立陶宛并不熟,估計還是從知名歌手、唱《廣島之戀》的張洪量2008年與一個立陶宛姑娘結婚,才知道這么個國家。但疫情暴發后,立陶宛在島內的“知名度”一下子高了起來,先是2020年4月***當局擴大防疫援助計劃,向歐盟一些國家捐贈130萬個口罩,當時立陶宛獲得10萬個,該國外交部長在推特上用繁體中文表達感謝。接著就是去年上半年,立陶宛宣布向臺灣捐贈2萬劑阿斯利康疫苗。
現在看來,這一切都是“前菜”,緊跟著上場的才是“主菜”。2021年7月,臺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宣布將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設立“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英文名稱為“TaiwaneseRepresentativeOfficeinLithuania”。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邦交國中唯一以“臺灣”冠名設立辦事處的,其他都是以“臺北”為名。
大陸立即表示嚴重關切,曉以利害,要求立陶宛恪守建交時一個中國原則的承諾,但立陶宛似乎準備一條道跑到黑。2021年8月10日,北京召回駐立陶宛大使;11月18日“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正式掛牌,大陸把與立陶宛的關系降為代辦級。
與大陸關系交惡,除了有美國在背后慫恿撐腰外,立陶宛也算了一筆經濟賬:與大陸貿易量2019年總額才13.5億美元,其中出口3.1億美元,占總出口的0.9%;進口7.3億美元,占進口總額2.9%。他們天真地以為,即使大陸報復,問題也不大,不會傷筋動骨。
但立陶宛顯然打錯了算盤,要知道我們當初寧可延遲進聯合國,也不接受“兩個中國”“***”,一個中國原則在大陸心中是什么分量,沒點數嗎?
接下來,立陶宛就切實感受到了大陸的實力與制裁力。首先取消直達立陶宛的鐵路貨運班次,不再從立陶宛購買奶酪、糧食和木材等產品;接著拒絕立陶宛貨物向大陸海關報關出貨,等于拒絕立陶宛貨品進口,朗姆酒等貨物被迫在海上漂流,這才有了***當局不得不接盤2萬多瓶朗姆酒的后話。
最讓立陶宛“疼痛難忍”的是這招——歐洲企業出口到大陸的產品,凡是有立陶宛生產的配件或元素,將拒絕進口。目前包括德國、法國、瑞典等國企業都通報商品被禁止通過大陸海關,因為含有立陶宛零件。
(德國企業在立陶宛的公司)
今年1月,“德國─波羅的海商會”寫信給立陶宛外長與經濟部長。他們表示,鑒于帶有立陶宛色彩的商品都無法銷售到中國大陸市場,部分企業只能選擇撤資立陶宛。信中敦促這兩名官員尋求建設性解決方案,以恢復與大陸的關系,否則“公司的基本商業模式會出現問題,除了關閉在立陶宛的生產外別無選擇”。
立陶宛科技企業也大喊“我們被犧牲了”。激光制造企業BrolisGroup的聯合創辦人維茲巴拉斯直言,如果情況不改變,科技業只能撤資,轉向其他地區投資。數據顯示,2021年12月立陶宛對大陸出口“幾乎完全崩潰”,比2020年同期大降91.4%,12月出口額又比11月降了91.1%。完全消失的商品包括2020年出口最大宗的未加工銅鋅合金,以及前五大出口商品之一的冷杉等木材。立陶宛對大陸第二大出口商品高科技激光,去年12月出口額比2020年同期驟降95%,診斷用試劑大減98%,泥煤出口下降92%。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
在強烈沖擊下,立陶宛內部日益分裂。今年1月4日,立陶宛總統瑙塞達在接受采訪時說,立陶宛***同意以“臺灣”為名設立代表處是一個錯誤。1月27日,他又在接受立陶宛電臺采訪時,再次建議“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的中文名稱應該修改。聽聽他是怎么說的:“‘臺灣代表處’的中文名稱,已成為與中國發生沖突的關鍵因素,***的決策沒有得到適當的協調,也沒有充分評估中國的可能反應……今天它給立陶宛一部分企業造成了確實的損失,這是不應該的事情”。副外長阿多梅納斯更坦承,他們沒想到以“臺灣”名義設立代表處一事會造成這么大的經濟損失。立陶宛在野的影子內閣認為***應糾正錯誤,承認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將代表處改名為“臺北代表處”。2月,立陶宛派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代表團參加北京冬奧會。
立陶宛1月底的一份民調顯示,近六成立陶宛民眾反對設立“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其中21%表示“強烈反對”,37%“反對”,一直鼓吹以“臺灣”為名設立代表處的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的支持度更低到只有15.3%。
臺灣成了“接盤俠”和“垃圾桶”
立陶宛內部博弈的結果可想而知,臺灣成了其經濟損失的“接盤俠”。立陶宛在大陸的合作廠商取消了許多訂單,如啤酒、巧克力等,都是臺灣接手的。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朗姆酒。2021年12月,立陶宛生產的2萬多瓶朗姆酒因被大陸拒收漂流海上,臺灣的臺酒公司在“財政部”授意下接過來,春節期間上市,每瓶售價600元新臺幣。有網友翻出大陸電商平臺上同款朗姆酒的售價,折合新臺幣只要166元。臺灣消費者又被當成冤大頭。
2月9日,中國海關總署公告暫停立陶宛牛肉進口申報。本月初,臺灣“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就宣布,“立陶宛牛肉要來了”。2月下旬,立陶宛投資局到臺灣招商,臺灣貿協宣布全年規劃超過20場相關活動,全力為立陶宛企業創造商機。完全一副有求必應的樣子。臺灣中天為此在街頭采訪,有年輕人質問:“我們為什么要當垃圾桶?”
上述朗姆酒與牛肉和下面的項目一比,只是小錢。眼見立陶宛總統對代表處名稱表示不滿,
臺當局1月5日緊急宣布將設立2億美元的“中東歐投資基金”,在半導體、生物科技、激光等科技領域進行投資。可能是覺得對方嫌錢太少,臺灣“國發會”又在5天后宣布設立10億美元融資基金,推動臺灣與立陶宛企業的合作。大家都知道,半導體和生物科技特別燒錢,這點根本不夠用,后續臺灣還得往里“填坑”。
***當局等同“用金錢買外交”,而且買到的還不是“邦交國”的關系,只是一個非官方代表處。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這個代表處的英文名稱為“Taiwanese”,并不是“Taiwan”,顯示立陶宛也只敢打打擦邊球。為了“臺灣”和“臺北”這一字之差就花這么多銀子,到底值不值?而且立陶宛目前政局不穩、經濟動蕩,一旦***換人,這個代表處還不是得打回原形?再說這樣大撒錢,臺當局現有“邦交國”心里肯定不平衡,也得獅子大開口。臺灣就這樣被人口僅280萬的立陶宛玩弄于股掌之間,島內輿論也在質問,立陶宛到底有完沒完?
又是美國在背后搗鬼
可以說,現在世界上哪個地方但凡有爭端,都少不了美國使壞。立陶宛和***當局這一波“抗中”操作,背后也是美國在搗鬼。
蔡英文上臺以來丟了8個“邦交國”,美國雖然在2020年通過“臺北法案”,但還是沒擋住尼加拉瓜與大陸建交,著實很丟臉。怎么挽尊?美國于是瞄上了波羅的海沿岸的立陶宛。2019年2月立陶宛發表一份報告,首次將中國大陸視為安全威脅,去年5月又宣布退出中國領導的“中東歐17+1論壇”,與大陸關系惡化。從立陶宛方面來講,歷史因素使它對俄羅斯充滿敵意,需要為自己找個強有力的靠山,親美成了一大選項。雙方可謂一拍即合,反正即使大陸報復,立陶宛也可以把所受影響轉嫁給臺灣。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3月訪問立陶宛。)
美國這條毒計除了想給大陸找麻煩外,也想考驗一下歐盟。立陶宛受到大陸制裁后,美國立即與立陶宛達成6億美元的“出口信用合作協議”,提升兩國貿易,但無助于解決制裁問題,立陶宛只能轉向歐盟乞求幫助。
歐盟即便拿不出辦法解決,姿態還是要做的。去年12月,歐盟執委會提出所謂“反脅迫手段”,用以打擊非歐盟國家對成員國施加壓力。這個其實比較寬泛,有臺灣媒體就認為,歐洲反對的對象恐怕主要還是美國。今年1月,歐盟27國外長又在法國舉行非正式會議,討論如何應對大陸對立陶宛的貿易制裁,也沒提出什么實質措施。實際上,歐盟內部不少人認為立陶宛根本就不應該去觸動一個中國,給自己和歐盟招惹麻煩。
1月,歐洲議會曾發起“聲援立陶宛”的簽名運動,結果700名議員中只有40人參與聯署。如今俄烏沖突爆發,歐盟國家都在忙著找替代能源,忙著解決沖突,哪有功夫管立陶宛?再看看一貫跟在美國***后面的澳大利亞,人家就很清醒。2月,澳大利亞外長表示在外交上給予立陶宛全面支持,但并不打算效仿立陶宛,將目前“駐澳大利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中的“臺北”改為“臺灣”。
美國還在繼續煽風點火。3月初,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立陶宛和拉脫維亞時稱,支持立陶宛與臺當局發展關系。3月23日,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決議案,支持立陶宛增進對臺關系,揚言“要讓北京知道,美國不會對中國脅迫立陶宛坐視不管”。但請注意,此類決議案對行政部門不具有約束效力,只是美國國會的意見表達。其實早在2020年12月,美國眾議院就有78名眾議員致函時任國務卿蓬佩奧,要求將“臺北駐美經濟文化代表處”改名為“臺灣代表處”。2021年5月,跨黨派議員又舊事重提。但美國行政部門行動了嗎?自己不干,慫恿立陶宛干,自己躲在背后看,這就是美國!
整個事件已經很清楚了,就是在美國煽動下,***當局和立陶宛聯手點燃了“外交戰火”。對臺灣的***當局來說,為謀取政治私利花巨款、當冤大頭。他們花的都是臺灣老百姓的血汗錢,是不折不扣的“金錢外交”“冤大頭外交”。
就立陶宛來說,公然在國際上制造“***”,公然對中國發起政治挑釁,形成了惡劣先例,此舉嚴重違背了中立建交時的承諾,嚴重違背了一個中國原則。大陸祭出經貿制裁以儆效尤,也是告訴美國和全世界,誰妄想挑戰我們的政治底線,在***上制造沖突,中國人民絕不答應,一定會讓它付出慘痛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