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武侯墓,也就是諸葛亮墓,臥龍先生曾被蜀后主劉禪封為武侯,所以他的墓葬稱為武侯墓。自古以來唯一“官方認可”的諸葛亮“真身”墓就是這座武侯墓,位于陜西漢中勉縣城南的定軍山下,諸葛亮去世前曾立下遺囑,自己死后要葬在定軍山,此后歷代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祭祀諸葛亮,也都以勉縣武侯墓為主,因為全國各地有多座武侯墓,比如諸葛亮去世的陜西五丈原就有他的衣冠冢。
不過也有一種說法,定軍山下的武侯墓也是一座衣冠冢,那么,真正的諸葛亮墓到底在哪里呢?
其實誰也不知道!到目前為止,關于諸葛亮真身葬于何處,還是未解之謎,歷史上既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也沒有現代的考古發現來證明確切位置。諸葛亮所處的三國時代盜墓盛行,所以達官顯貴和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都會想盡辦法預防盜墓。薄葬就是一種***,諸葛亮一生廉潔奉公,崇尚薄葬,曾留下“殮以時服,無葬金銀”的遺言,墓中不陪葬金銀珠寶,盜墓者自然就沒有想法了,當然諸葛亮要求薄葬不是為了預防盜墓者,而是他一生堅持的“布衣”身份。
然而,諸葛亮“非同常人”,他生前最強大的對手司馬懿一直盯著呢!司馬懿感興趣的不是財寶,而是諸葛亮的兵書和謀略,據說諸葛亮著有專門對付司馬懿的書籍,死后就放進了他的棺槨中。所以,假如讓司馬懿知道了諸葛亮的墓葬位置,他必定會想辦法找兵書。后主劉禪是極為尊敬諸葛亮的,當然不希望看到武侯墓被盜擾,必定會采取一些防盜措施,比如派人看守。事實上,勉縣武侯墓一千七百多年來從來沒有盜墓者“光顧”,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諸葛亮的高風亮節,讓后世無不仰慕,摸金校尉也都望而卻步。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諸葛亮在關中的五丈原和司馬懿隔著渭河對峙數月,始終無計可施,積勞成疾而病逝。傳說諸葛亮生前遺言,由四人抬著他的棺槨向南走,繩斷之地就是下葬之處。不過,抬棺槨的四個人走了四天以后,實在支撐不下去了,就用刀割斷繩子,就地埋葬了諸葛亮,回成都向劉禪復命,劉禪可不傻,看到刀割的繩子后大怒,殺了抬棺的四人。
這一殺不要緊,世間再沒人知道諸葛亮葬在哪里了!我們可以推測一下,四個人抬著沉重的棺槨,由五丈原向南,很快就進入秦嶺了,往漢中勉縣是古蜀道之一的褒斜道,都是山路,而且古代的路況和今天沒法比,這條蜀道以棧道為主,所以四天時間是走不了多遠的,更不可能到達二百多公里外的定軍山。所以可以推測,他們四人埋葬諸葛亮的地點很有可能是在秦嶺北麓的郿縣(今陜西眉縣)或太白縣境內。
當然,這些都只是傳說,諸葛亮的真身去向成為千古之謎,劉禪后來下旨在定軍山下為諸葛亮修建了這座武侯墓。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葬于其山,因即地勢,不起墳壟”,就是說早期的諸葛亮墓是沒有墳冢的,這也是為了防盜。后來人們為了更加虔誠地紀念諸葛亮,在墓址上起了墳冢,周圍遍植松柏,修建廟宇建筑。武侯墓的歷史從陵園的古樹名木就能看出來,墓區屹立著數百棵直插云霄的古柏,僅植于三國時期,樹齡超過1700年的就有二十多棵,據說以前有五十四棵,象征諸葛亮人生的五十四年,此后歷代不斷增植松柏等名木,形成了一大片古樹林,清幽肅穆。
武侯墓最著名的古樹是位于墓冢后方的兩株古桂,稱“漢桂”,樹干直徑超過一米,樹高近二十米,枝繁葉茂,每年八月桂花盛開時十里飄香。據傳這兩株桂樹是諸葛亮去世后所栽,就像兩名護衛,看守著武侯墓一千七百多年,被后世稱為“護墓雙桂”,也稱“雙桂流芬”。
武侯墓所在的地方風水極佳,周圍崗巒起伏,山環水抱,八條小溪分隔出了九條山崗,墓前上崗三層,由定軍山向西疊浪而來,形成眠弓形,古人稱為“三臺書案”。從少祖山下六崗向東勢如游龍,至墓后形成新月半里,傳說是墓的正脈。
陵園區占地三百六十多畝,現存建筑主要是明、清兩代所建的一所三院組成的大廟,共有古建筑七十余間,周圍建有紅色垣墻,陵園大門內外最醒目的就是一片漢柏古松,蒼勁挺拔,清幽古樸。
大門外是一面莊嚴肅穆的影壁,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間(公元1264年-1295年),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重建,硬山壁頂,中間鑲嵌兩塊方形漢白玉,上面雕刻“忠武”二字,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成就帝業,恪盡職守,文治武功令后世敬仰,去世后受封謚號“忠武侯”。
進入陵園,第一座院落是大殿院,院中保存著歷代石刻和古碑,內容主要是歌頌諸葛亮功績的詩詞和復修墓廟的記文。大殿中央的神龕上端坐著諸葛亮塑像,羽扇、綸巾、鶴氅、方據,神態莊嚴,左右是關興和張苞立像,身披鎧甲,手握令箭、神鞭,威武雄猛,護侍左右。
大殿后面就是諸葛亮墓冢,頭北腳南,取北顧中原,南立蜀國之意。墓冢呈覆斗形,高約六米。墓冢周圍是漢白玉石雕護欄,欄板上浮雕三十五幅圖案,為諸葛亮平生所成就偉業的畫面,墓冢圓周長六十米。
墓冢前有一座四角攬頂式亭子,名曰前墳亭,亭角高翹,圍以木欄,亭內高懸“雙桂流芳”匾額一塊,號曰“墓亭”,亭中堅立墓碑兩通,一為明萬歷甲午年(公元1549年)陜西按察使,金陵趙健所立的“漢丞相諸葛忠武侯之墓”碑;另一通為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果親王(雍正皇帝的十七弟愛新覺羅·胤禮)立的“漢諸葛武侯之墓”碑,兩通古碑都保存完好。
諸葛亮一生以重振漢室基業為己任,廉潔奉公,來時一介布衣,去時兩袖清風,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的高風亮節受萬世尊崇。就像西晉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認錯態度好者,雖重必釋。”
正因如此,武侯墓在一千七百多年的時間里從未受到盜墓者驚擾。至于是真身墓還是衣冠冢,對我們來說已經沒有那么重要了。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我:行者老張
【作者簡介】:行者老張,摩旅愛好者,當代徐霞客,用腳步丈量地球,隨時分享旅途見聞。歡迎關注、點贊、評論,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