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安身立命,四十歲不再困惑,五十歲理解天道規(guī)律,六十歲什么都能聽得進,七十歲隨心所欲而不會逾越規(guī)矩。”
逐句解釋: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志:立志、志向。
我十五歲開始立志于學習。小時候是被動灌輸,還不懂得主動學習,十五歲以后懂得學習的重要了。
三十而立
立:站立、自立。
三十歲能夠安身立命,站穩(wěn)腳跟,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價值觀。
四十而不惑
惑:困惑、迷惑。
四十歲開始不再迷惑于外物,也不迷失于內心。有一種成熟和睿智。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上天的使命,或理解為天道、客觀規(guī)律。
五十歲開始理解上天的使命,遵循自然規(guī)律,不再跟世界較勁。
六十而耳順
耳順:什么都聽得進去,能容忍是非。
六十歲就什么都能聽得進去,對也好、錯也罷,喜也好、悲也罷,自己心如明鏡,一切了然于心。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逾矩:逾越規(guī)矩、越過規(guī)則。
七十歲內心從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不會逾越規(guī)矩、打破秩序。
心得總結:本篇是千古名篇,幾乎家喻戶曉,人人皆會背誦。然而真正懂得的人,其實不多,或者說懂了能夠參照去做的,少之又少。
孔子用這幾句簡單的話概括了人一生的追求,是非常了不起的。可以說,絕大部分的人都按照孔子所描述的方式在成長。隨著年紀的增加,對于孔子這幾句話的認同會越來越多。少年不識孔夫子,再識已是中年人。
下面具體來剖析下這幾句話的含義。
“吾十有五志于學”,孔子從十五歲開始立志于求學,開始懂得學識的重要性。這里的學識不只是書本知識,更多的是為人處世的道理。孩提時期還不太懂事,不懂得珍惜光陰,也不懂得為人處世的重要性。十五歲了終于開悟,有了人生的目標和志向。人一旦有了志向,就不再渾渾噩噩,就能夠理解學習進步的重要性,這時不用逼迫就能自驅前行。
“三十而立”,人到了三十歲,正是安身立命的年紀。這時在社會上站穩(wěn)了腳跟,有了賴以生存的方式,也有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雖然不至于領悟多少道理,但明白了安身立命的行為準則,也有了自己做事的方式、***。這句話容易被誤會為三十歲事業(yè)有成、買車買房、結婚生娃,其實這個“立”,更多的是一種有了自己的立場和觀點,而不再隨波逐流、隨風飄蕩。
“四十而不惑”,這是說人到四十,不再困惑了。那什么叫做不再困惑呢?就是人到中年,經(jīng)歷了一些事物、明白了一些道理,不再困于心、惑于境。不困于心就是,內心不再惶恐糾結,不再那么在意失去和得到,能夠從彷徨迷惘中走出來。不惑于境就是人到中年,會面臨很大的壓力,上有小、下有老、職場競爭殘酷,人會感到無助,這時候能夠做到處亂不驚,不被形勢所逼迫。同時中年也是小有成就的年紀,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誘惑,這時候能夠保持定力,不被外物所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人到五十,知曉了天理循環(huán),洞悉了事物的運行規(guī)律,懂得難以事事盡如人意,不再與自己和他人較勁。有一種歷盡千帆和洗盡鉛華的豁達與從容,開始與這個世界和解,開始與自己和解。五十歲,如果事業(yè)有成已經(jīng)身居高位,如果普普通通那很難再風生水起。不如接受命運的安排,盡自己的努力把生活過好,不再怨天尤人、自怨自艾。
“六十而耳順”,到了六十歲的年級,人什么都能聽得進去,什么都能接受得了。這不是糊涂,更不是軟弱,而是心如明鏡、內心澄澈。耳順之年不再斤斤計較、不再快意恩仇,也不再氣憤難平。對于是非曲直、美丑善惡了然于胸,對于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一概都能容忍和接受。耳順就是面對紛紛擾擾,保持微笑頷首和內心從容。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很高的一種人生境界。明白了這個道理,且能踐行的話,那么就可以說真的活明白了。從心所欲,不是無所畏懼、胡作非為,而是一種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這種心靈的自由,就是心無掛礙,沒有懼怕、沒有惶恐,也沒有得失榮辱,是一種寵辱不驚的淡定和從容。不逾矩,是不再違逆規(guī)則、不再超越禮法、不再違反自然,不是不敢,而是沒必要,這是一種植根于內心的修養(yǎng)和自覺。總之,就是保持平常心,一切順其自然,這就是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
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