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著讀陳亮亮的著作《將來的你,一定感謝現在拼搏的自己》第三章《今天克制自己,將來才能成就自己》
第三節、取長補短,讓局面更大
古有一句話:看人時反思自己。愈是看別人缺點的時候,愈應反思自己、看自己,以取長補短,使自己不犯與別人同樣滑稽的錯誤。
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都知道?“取長補短”這則成語,也懂?得?它的基本含義:吸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通俗地說:就是要善于發現他人的長處,學習他人的優點,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達到完善自我的目的。可是,大家知道“取長補短”的來歷嗎?那就讓我來告訴大家吧!
這要追溯到古代戰國那個時期,有一個非常弱小的國家叫滕國。由于那時特殊的歷史環境,弱小的國家總會受欺負的。為了自身國家的安全,滕國只能尋求大國的幫助。當然,滕國的國君意識到:要為滕國的未來著想,只有自身富強起來,而不能總依賴他國的庇佑。就這樣,他思來想去,和大臣們探討商議,也沒有想到可行的辦法。
后來,他聽說著名的思想家孟子經過這里。孟子非常有學問,而且見解獨到,必定有強國良方。
孟子就勸滕國的國君施仁政,效仿堯舜,而且又說到:“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意思就是要他發揮地區優勢,截取長的地方補上短的地方,必然使滕國強盛起來。滕國的國君聽了沒有妄加評論,只是微笑應付。此后,“取長補短”一詞就一直沿用下來。
一個例子:去過寺廟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一進廟門,首先是彌勒佛,笑臉迎客,大度能容;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臉韋馱,一臉嚴肅。
其實相傳他倆并不在一個廟里,而是各有自己的地盤,分別掌管不同的廟。由于彌勒佛笑臉相迎,來燒香的人絡繹不絕,他大大咧咧,整體丟三落四,賬務管的一塌糊涂,雖然香客挺多,但經濟上還是入不敷出。而韋馱管帳是一把好手,但是陰沉著臉,太過嚴肅,進香的香客寥寥無幾,最后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看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把他倆放在了一個廟里,有彌勒佛負責公共,笑迎八方來客;而韋馱鐵面無私,又懂業務,則讓他負責賬務,通過這種分工合作,廟里香火越來越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很多時候在用人上要善于取長補短,才能把格局做得更大。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在同朋友的交流中,要用謙虛友好的態度對待每一個人。把朋友當做老師,你所說的話定會受到贊揚,你聽到的定是學問。
人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告訴我們要善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這樣相互結合,把雙方的長處發揮到最大化,說明了團結就是力量。
看看下面這個小故事:
小猴和小鹿在河邊散步,它們看到河對岸有一顆結滿果實的桃樹。
小猴對小鹿說:“我先看到桃樹的,桃子應該歸我。”說著就要過河,但是猴子的個子實在太矮了,只走到河中間,就被河水沖到下游的礁石上去了。
小鹿說:“是我先看到的,應該歸我。”說著就過河去了。小鹿到了桃樹下,不會爬樹,怎么也夠不著桃子,只得回來了。
這時身邊的柳樹對小鹿和小猴說:“你們要改掉自私的壞毛病,團結起來才能吃到桃子。”
于是它們互相幫助,都吃到了桃子,吃飽就高高興興回家了。
小故事中,就個體而言,它們都有長處,但“單槍匹馬”是吃不到桃子的。只有取長補短,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互相協作,就摘到了桃子。
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有出色的觀察能力,花了很久時間觀測行星的位置,遺憾的是不擅長理論研究,結果得出了錯誤的結論。后來,第谷請了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做助手,開普勒觀察能力不如第谷,但很有理論研究才華。結果開普勒在第谷精密觀察的基礎上,通過自己深刻的理論研究,終于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顯然,離開了開普勒,第谷的觀察結論或許派不上用場;離開了第谷,開普勒也不會有這樣偉大的發現。正是這兩位學者結合在一起,互相取長補短,才在天文學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只有善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使我們不斷進步,并取得更大的成功。
吸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兩個人或兩件事物互相配合,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也可以指在同類事物中吸取這個的長處來彌補那個的短處,來發揮更好的效應。
取長補短,道理好懂,做起來并不是很容易,要做到這一點大致可以分為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為“吾日三省吾身”,若連自己都看不清,怎樣“取長”又怎樣“補短”呢
古人例子:我們的古人就非常善于將這種道德培養進行具體化。歷史上有一些優秀的人物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堪稱楷模,宋代的趙康靖就是其中之一。
趙康靖用黑白兩色的豆子作為記錄每天自檢結果的工具,發現自己心念意識和言行之善,就在瓶子里放一顆白豆子;自檢到心念意識與言行之惡,便在瓶子里放一顆黑豆子。
每天嚴格地進行自檢,還配合寫日記來進行自我分析,堅持三年下來,瓶子里的黑豆子變得越來越少,白豆子變得越來越多。
這說明從點滴處做起,改正不足并不難,難就難在能夠堅持不懈地做到逢事必檢。
第二重境界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人們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愛拿自己的長處與他人的短處相比。
古人例子:大教育家孔子是個善于學習的人,他勤思好學,不恥下問。有一次,孔子和學生們正在趕路,忽然一個小孩子攔住了他們的去路。原來,這個小孩子正在路上用磚瓦石塊壘一座“城池”呢。孔子叫那個小孩讓路,而小孩卻說:“這世上只有車繞城而過的,還沒有把城池拆了給車讓路的。”孔子想:確實不能把這孩子擺的城池當成玩具。我這樣想,可孩子不這樣想啊。我倡導禮儀,沒想到讓孩子給問住了。孔子十分感慨地對他的學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孩子雖小,卻懂禮儀,可以做我的老師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要學著換位思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別人,待人寬而責己嚴,“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第三重境界為“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鷹在廣闊的天空飛,魚在清澈的水里游,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大自然向我們昭示著一個真理:必須根據自己的特點,找準自己的定位,才能各顯神通,成就大事業。要學習別人的長處,也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學。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能全是一個模子里出來的,更不可能達到沒有缺點的完美。別人某些長處,也許不符合自己的特點,就不能刻意強學,學不好就會適得其反。
#我要上頭條##2021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