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特別喜歡讀易中天先生的書和他的演講視頻,因為通過這些渠道總能跟著他的思路學到歷史和文化知識。
近來,在頭條號上又看了他的一個在某知名大學的演講視頻,實際上他是把他剛剛出版的《易中天中華史》系列,作了提綱化的講解。這部叢書我收藏了其中的13本,因為當時新華書店就賣這么多,后來全部出版后,我就沒有再買。所以,從時間上看,這個演講視頻至少是三年前做的。但我卻看得津津有味,因為他講述的全是歷史知識和文化典故,滿滿的干貨。
這篇小文章,就算是個學習筆記吧。相信能幫助沒有時間讀這部書或者尚不了解這些文化知識的朋友增長見識。
總角丫頭,是未成年男女的標志性發型一說到“丫頭”這個詞,我們常常想到宮廷劇里的“丫鬟”,現在,我們常用“丫頭”這個詞代表小女孩。我從女兒很小的時候就叫她丫頭,至今快結婚了仍然習慣這樣稱呼她。
其實,這是沒有錯誤的。古代的“丫頭”,就是指十五歲以下的小姑娘。
在古代,古人信奉“人之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所以,除了新生的嬰兒被剃一次胎毛——還要被做成胎毛筆留存——以外,一般終生不得再剃,除非是受刑或者受傷。即使到了清代,那時的滿族習俗,也只是把前額的一半頭發剃光,后腦勺子的還是留著的。
當兒童的頭發逐漸生長,開始不利索,甚至遮擋眼目時,父母就會把孩子的頭發,分兩邊向耳朵上方梳攏。男孩的頭發要做成牛角的形狀,有一定的“攻擊性”,象征著陽剛和雄性,這就叫做“總角”;而女孩的發型則做成樹丫形狀,顯得柔美和俏皮,稱為“丫頭”。
當然,這些講究都是有一定經濟背景的士大夫階層的孩子才能做到。那些一身汗、一身泥的貧苦平民,甚至連飯都吃不飽,哪有心思給孩子梳頭整發型啊。
冠冕堂皇,沒有一定地位的階層是沒有資格戴“帽子”的上文說到的發型。當孩子男滿二十歲、女滿十五歲,就算是成年,父母就要為其舉辦成人禮了,重要標志還是在頭發上。
這時,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要將頭發打散,全部盤在頭頂上,然后用簪子固定,這叫做“加簪”。
除了加簪,士大夫以上的三個階層,還要“加冠”。即,在簪子固定的頭發外戴帽子。當然,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帽子形制,但作為禮服的標配卻都有嚴格的等級分類。
對于士大夫階層以下的庶民階層,不能“加冠”,就只能用“頭巾”包裹,又稱為“綸巾”。在《三國演義》里描寫諸葛亮,以及宋代大文人蘇東坡的《赤壁懷古》里描寫周瑜,都用到過“羽扇綸巾”這個詞匯,其本意就是表達兩個人喜歡平民裝束,而用來表達二人的瀟灑和酷帥則是引申意義了。
另外,士大夫以上的階層,除了加冠,還要“加冕”。冕,就是帽子上邊的那一塊橫板,這在漢代以前的達官貴人形象中能夠看到,唐代以后就看不到“冕”,也包括下邊要說到的“旒”。
而對于士大夫以下的平民階層,既然沒有資格戴冠,當然也就不可能有加冕的待遇了。所以,后來就產生了一個成語,叫做“冠冕堂皇”,最早卻是一種地位和榮耀的象征。
充耳不聞,也是源自古人的冠冕裝束剛才說到了古代士大夫階層成人禮的加冠和加冕。其實,還有更繁瑣的,那就是加旒、加串——這兩個概念不是規范的稱法,屬于我的杜撰。
古人的冕其實不單單是一塊板那么簡單,它的構造還很復雜。板下有玉衡,連接于冠上兩邊凹槽內;衡兩端有孔,兩邊垂掛絲繩直到耳旁,我原來看電視劇就對古人的這個裝飾產生過興趣。
這兩根絲帶至耳處各系著一塊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叫做“充耳”,寓意帝王不聽讒言,求大德不計小過,有所聞,有所不聞,從而衍化出一個成語“充耳不聞”。
這些東西,聽起來真的很有趣!
待字閨中,是專門針對嫁不出去女孩而言的剛才說到的成人禮,除了整理頭發、改變發型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取字”。
古人的名字是兩回事。名,就是孩子出生以后由父母取得名,一般分乳名和學名兩種,比如上學之前叫的“狗蛋”“狗剩”之類,上學之后的名字相對正規一些,比如曹操的“操”。
一旦孩子成年,即男孩二十、女孩十五,就要正兒八經地請人“取字”,比如曹操的“孟德”。
“字”,對于古人來說要比“名”重要,它是一個人成年后的社交符號。也就是說“名”是自己的謙稱,而“字”則是用來被別人稱呼的,是一種尊稱。所以,在古代,除非自己的尊長不能直呼其名,平輩之間這樣做要么是至交,要么就是看不起。
但是,這個“字”也不是隨便可以取的。一旦為孩子取了字,也就同時意味著這個孩子有了婚姻對象。如果女孩到了成人年齡卻沒有合適的對象,則不能取字,而只能在閨中等待有了合適的對象后再取。這就是成語“待字閨中”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