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心理學的媽媽都很了不起》這本書,是韓國知名心理咨詢師,演說家姜弦植所著的,是一本以親子關系,親密關系,自我關系為核心的心理學的書。
這本書曾入選了韓國的世宗圖書獎,也是被韓國最大的傳媒機構(gòu)——中央日報,極力推薦的圖書。足以說明這本書在當?shù)厥軞g迎的程度,它貼切地解決人們生活中讓人焦頭爛額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及自我認知等結(jié)癥。
本書我花了四天的時間看完。人總是對自己感興趣的是格外上心。因為我是一名兩個孩子的媽媽,想從中找到育兒的***。在教育孩子這一塊我特別焦慮,看完這本書后,很多一直持有的執(zhí)念,瞬間煙消云散,如醍醐灌頂般清醒。
生活中很多人以愛的名義,對孩子嘮叨個不停,以為這是愛孩子,我也曾這么做過。可是,愛嘮叨對教育孩子而言,絕不是愛的嘮叨,反而是以愛的名義,深深地傷害著我們的孩子。
那么嘮叨的弊端有哪些呢?
嘮叨不是愛,是傷害作者姜玹植在這本書中注入大量生活中的實例,詳細地分析發(fā)生這一系列舉動的原因,以及怎么糾正錯誤的行動***。這樣更貼切我們的生活,因為總有人有類似的經(jīng)歷,不是嗎?
其實,所謂嘮叨,就是反反復復不停地重復一句話或一件事,以起到提醒的作用,讓對方改正某些不良的習慣,或是避開不必要的失敗。
那么,明明出發(fā)點是好的,可為什么對方卻嗤之以鼻,不領情,依然朝著你認為的錯誤的方向前進。
從心理學的角度剖析,這稱為“自證預言”,就是當人得到的是負面期待或聽到不好的預言時,就會有意識地規(guī)避這種期待與預言,也會受到該預言的影響,而去執(zhí)行這個預言。
這是因為,嘮叨大多數(shù)說的是負面的語言,反反復復地說,就會影響到心理活動,得到一些心理暗示,潛意識里就會朝著這個負面方向發(fā)展。
很多情況下,嘮叨表面是善意提醒,是愛的表現(xiàn),實則呈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象卻是事與愿違。
為什么越嘮叨,反效果越強烈無論是教育孩子,還是其他場合,明明是出自好心的嘮叨,為什么反而會更傷害對方呢?
作者從這三方面做出了解釋。
一,嘮叨會***人的恐懼和焦慮等負面情緒。
二,嘮叨會無意識強化人的錯誤行為。
三,嘮叨會讓人變得被動,缺乏責任感。
這三個原因,通俗易懂,一針見血地點明了嘮叨的反效果的后果。
適度的緊張,可以起到謹慎,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可凡是都個度,過度了只會適得其反。偶爾的嘮叨,可以督促人的行為,可一旦多次,反復地說教,就會產(chǎn)生逆反作用。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說教式教育。
年幼的孩子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他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而家長因為擔心孩子經(jīng)歷挫折和失敗,就會干預。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用被動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事情。
一旦形成這樣的狀態(tài),他就會停止主動去思考,去動手。因為他知道,有人會告訴他,提醒他,督促他,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情,會很被動,缺乏擔當和責任感。
那么,應該如何糾正這樣的狀態(tài)首先,停止嘮叨是首當其沖的,只有停止這個錯誤源頭,才會停止傷害的繼續(xù)。
其次,是多說“沒關系”。
一句“沒關系”,只有寥寥幾個字,但蘊含的力量卻不可小覷。一則表達了自己知道對方的失誤;二來也意味著不會責備和批評對方。
這樣一來對方勢必會放松緊張的心理,心情和情緒也會非常穩(wěn)定和平靜,會心懷一份感激之心,行動力也會很大程度提升,精力會更充沛。這樣的狀態(tài)投入學習和其他方面的行動中,做事的效率一定會事半功倍。
結(jié)語:
每個孩子都是承載著父母的愛來的這個世界,但我們許多人都因為愛孩子,在生活中總是容易陷入“關心則亂”的陷阱。對孩子處處小心,事無巨細,生怕他們受到一點點失敗,挫折和傷害。
可我們也忽略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意識思維,行動力。父母把他們禁錮在溫室里過度保護,反而讓他們失去了鍛煉自我和自由成長的機會。
對孩子的愛要有界限,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允許他們犯錯,試錯。每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都是嘗試了很多次失敗之后,才找到屬于他自己成長的方向,擁有獨當一面的能力。
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停止嘮叨,給孩子一個安寧溫馨的空間。
愿所有的父母都以一顆平常心看待孩子,摒棄錯誤的執(zhí)念。養(yǎng)育孩子不是工業(yè)生產(chǎn),按統(tǒng)一的模式批量管理,而是農(nóng)業(yè)耕耘,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收成好壞取決于種植人付出多少,是否遵照時節(jié),順應自然規(guī)律。
古語云:日中則昃,月滿則虧,連日月都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何況平凡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