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論語·顏淵》)
孔子門生中,子夏以“文學”著稱,果然不負盛名,短短的一段話里,就出現了兩句傳之久遠的成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及“四海之內皆兄弟”。這兩句話似乎沒什么連貫性,但因為是針對司馬牛所說的,自然就還得從司馬牛身上,去找尋蛛絲馬跡。
司馬牛是宋國貴族,有四個兄弟,其中二哥司馬桓魋,最受宋景公寵愛,既掌握宋國政權,也統領宋國兵馬。
宋景公二十五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周游至宋國,與眾弟子一同在大樹下演習禮儀,司馬桓魋得知后,深怕孔子會留在宋國,便想殺害孔子。他所派去的大軍,將孔門正演練禮儀的大樹給砍了,弟子們見狀,皆驚嚇地催促孔子趕緊逃離宋國。孔子卻不慌張,反倒對弟子們說:“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老天已將傳承道統的重責大任都交托給我了,司馬桓魋即便握有大軍,又能拿我如何!孔子的這股自信和壯志確實十分驚人,周游列國期間,無論遭遇任何迫害,孔子都從未懼怕過。因為他很清楚知道,他是對上天負責;既如此,上天也會同樣地負責保護他。
殺不成孔子的司馬桓魋,野心反倒更加高漲,一次邀宋景公赴宴,竟準備要在宴席上弒殺宋景公。不料事跡敗露,便逃往曹國;曹國百姓不容司馬桓魋,只好又逃去衛國。
司馬桓魋叛變后,他的四個兄弟全都懼怕,逃離宋國,其中孔子的門生司馬牛,則是逃去齊國。司馬桓魋尚未叛變前,便已經相當飛揚跋扈。據《孔子家語·曲禮子貢問二》載:
孔子在宋,見桓魋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工匠皆病。夫子愀然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杇之愈。”
才三十八歲的司馬桓魋,為了替自己準備一口大石槨,竟動用三年的民力,不僅勞民傷財,還活活累死許多工匠。孔子見了實在氣不過,忍不住地罵道:“人死了還要這樣奢靡地耗費人力物資,倒不如快點爛掉的好!”司馬桓魁為何敢這樣公然地欺壓百姓?因為他太得宋景公寵信,握有宋國實權;久而久之,竟也不把宋景公給放在眼里了。司馬牛雖屢次勸說,也是無法逆轉司馬桓魋的惡行。因此,他才會極其感傷,說:“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了解了司馬牛的家世后,我們便可理解:他不是沒有兄弟,而是因司馬桓魋的叛跡已現,遲早大家都得遭到橫禍。想到此,他不禁悲從中來,而發出感慨:“每個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有也等于沒有啊!”
一向極會勸慰人的子夏,見司馬牛如此傷感,便想撫慰他,就對司馬牛說:“我聽說死、生這樣的事,都是命中注定的;富貴與否,也是老天自有安排(擔憂也是無濟于事)。君子只要專一地保存一顆敬畏的心,就能避免過失;與人相處能盡量謙恭有禮,無論走到那兒,全天下之人,也會愿意與你結交,而成了你的兄弟。我們的責任,只在于自己是否真能成為一位有德的君子;又何需擔憂有沒有兄弟呢?”
子夏所以要如此勸慰司馬牛,原因便在司馬桓魋的叛跡早已相當明確,司馬牛所擔憂的,遲早都會實現。所幸司馬牛與他的兄弟完全截然不同,他不僅反對以下犯上,還在孔門里受到了很好的教導。
司馬牛唯一的缺點,就是個性過于急躁,說話從不知謹慎,太容易脫口而出。孔子見司馬桓魋已經如此橫行,深怕過于毛躁的司馬牛會禍從口出。也擔憂他雖心存良善,但養尊處優既久,說話難免欠缺思量。孔子于是便教導司馬牛,要實踐仁德,就得“其言也讱”,要盡量約束言語,不要輕易發言。想想要辦好一件事,是何其的不易啊!既是如此,豈能不謹言慎行?更何況司馬牛的家世背景格外特殊,即便在宋國盛極一時,但卻也是危如累卵,隨時都可能遭到橫禍。
除了毛躁,司馬牛大概也因司馬桓魋的蠻橫,而養成了擔憂懼怕。擔憂懼怕固然能使人培養自我節制,不至過于張揚;但若是沒有得到良好的調劑,也會使人因過于恐懼,而迷失了人生方向。因此,當司馬牛向孔子請教,如何能成為君子?孔子便立即根據他的弱項而提出:“君子不憂不懼。”司馬牛聽不懂孔子的用心良苦,只困惑著何以不憂不懼,就能成為君子?孔子太心疼這位太不聰明的學生,只好告訴他:“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意思是說,違法犯紀的是你哥哥司馬桓魋,你司馬牛只要約束自我言行,時時反省自己,不做有愧于良知之事,又何必老是憂懼不已呢?
如今司馬桓魋還尚未謀逆,司馬牛便已擔憂的發出“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深知,司馬牛過于憂懼的本性大概又爆發了,于是便極有耐心地勸慰他,老天自有安排,再擔憂也是無濟于事。與其無謂的發愁,不如好好修養自己,使自己能成為一“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的君子。如此,走到哪兒都能結交到良師益友,又何需擔心沒有兄弟呢?
“四海之內皆兄弟”早已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符號。抗疫期間,來自四面八方的有志之士,一同涌入疫區,將個人死生置之度外,只在心系天下。這份動人的畫面,正是“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最真實體現。兩千多年前子夏說了這句經典之語,直至今日,在中華大地仍舊閃爍著亮麗的光彩。每在最關鍵時刻,全世界就一定會看到:中華民族是“四海之內皆兄弟”血脈相連的民族,何處有中國人,何處便一定能見到最有著生命共同體的血脈相連兄弟!
欄目主編:王多題圖來源:視覺中國圖片編輯:曹立媛
作者單位:黃岡師范學院東坡書院、文學院來源:作者:周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