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吃面,不知道大家的家里是否有這些習俗呢?這些習俗中有些對我們來說還是很重要的,例如冬至的時候要吃餃子,不過因為地方不同,所以也是吃法不一樣的,有些吃的是羊肉狗肉等,但不管是啥,都是為了寓意美好的事物。
不知大家是否知道“三候”,在我們當地就有“三候”的說法,這三候分別是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其中大概意思就是到了“一候”的時候,夏至到了陰氣升高而陽氣開始衰竭,陽鹿的角開始脫落,“二候”蟬始鳴指的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感到了陰氣升起就開始鼓起翅膀開始鳴叫,“三候”是因為有一種半夏的植物,特別喜陰,因為是在仲夏里的沼澤和田野便里發現的它,所以它也因為此事而得名的半夏,而在炎熱難耐的仲夏里,一些喜陰的植物開始悄悄冒頭,而陽性的植物們則是慢慢的退卻了,半夏也是這時候開始滋生,所以才有了這么個說法。
那么為什么古人會有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的經驗總結呢?蜂部落小編認為主要還是在于氣候的變化引發,我們都知道,到了夏季以后天氣變熱,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都會表現出不同的現象,就像上面提到的陽鹿在溫度開始升高以后表現出角脫落的現象,蟬鳴叫的時間比陽鹿角脫落的時間更長,當這兩個階段經歷以后半夏就生了。
夏至的科普
夏至位于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節氣,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立的節氣,夏季的第四個節氣,而且到了夏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了最北端,并且差不多都是直接照射在北回歸線,在一天里,太陽照射北半球時間變長,而且隨著越來越往北,白天的世界就越來越長。
夏至,一般還有很多種叫法,例如我們知道的夏節,或者夏至節,作為,早在很久之前公元七世紀的時候就被古時候的人們用土圭測日影之術測出確定了。
“夏至有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相信這句諺語有不少人聽過吧,這就是代指夏至。
夏至一般是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這時候也就準備進入了一年當中最熱的時期,大部分的地區就開始進入了燒烤模式,并且夏至這一天,白天最為長久,而夜晚則比較短,在夏至的時候,有些地方還會有很多的風俗等。
如《恪遵憲度抄本》中所說:“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大概意思就是說夏至的到來后,那么也就進入了夏季,天氣也就開始變得炎熱起來。
而且夏至的到來,要么時常會下雨,要么陽光明媚,因為這一時刻,地面上的熱度過高和太過于強烈,空氣相對而言對流很是旺盛,所以一般在晚上的時候或者傍晚時分,就會很容易形成雷陣雨等,但是又因為范圍太小和時間太短,來得很快去得也很快,所以以前人們又稱它為“夏雨隔田坎”,這一種現象也是為我國古代創作了很多的名言詩句。
夏至風俗
夏至的時候,剛好到了收麥子的時期,從古至今也都有在這個時候慶祝麥子的豐收,也有的地方也在此祭祀先祖,人們會在這時候祈求先祖以保平安和來年的豐收。
那么大家家鄉夏至的時候有沒有要吃什么嗎?很多地方都是有夏至吃面的情況,在我的家鄉也是,基本大家都是吃面,就跟冬至剛到的時候一樣,并且不止現在,這些習俗自古以來都存在,還有這么一個說法,“冬至餃子夏至面”,如我剛才所說,夏至不止是一個豐收的季節,也是代表著我國的風俗習俗,代表著優秀的文化傳統,夏至吃面,這個習俗已經在很多地方都已經是很重要的習俗了,因為到了夏至,新收的小麥已經登場了,所以這個重要的節日夏至里,吃面也有著另一種意思,那就嘗新的意思。
但在嶺南一帶,有江湖傳聞說夏至日的狗肉和荔枝合在一起吃的話不會熱,除此之外,還有“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這種寄托于美好的期待。
總結
總而言之,在我們中國里,這么一個小小的節氣都包涵了多種多樣的寓意和精華,但我們平常在過冬至的時候也得時刻注意,別因為這些而導致中暑,畢竟這代表著一個酷熱的夏季已經到了,中暑就得不償失了,但在這炎炎夏日里,解暑的美食也是多的不可勝數,在水果里就有西瓜之類的解暑水果,冰凍過后的酒水。
還有著人們喜愛的冰棍和冰淇淋等美食,但是可不止得注意這些,在這炎熱的季節里,心靈的調節才是最好的,常言道:“心靜自然涼”,所以也要保持好自己內心的安寧和心境,畢竟只有保持一個寧靜的心靈才能愉快的渡過這整個夏日,相信大家都會快樂的渡過今年的這個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