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艷麗
每每去一些名勝古跡、廟宇宮陵游覽的時候,經常會看到石碑。那些石碑大多被石雕的一只烏龜模樣的動物馱著,人們俗稱“烏龜馱碑”,但其實這馱碑的動物并不是烏龜,而是古代的一種神獸,它的名字叫“赑屃”(赑bì屃xǐ),是龍的九子之一。
赑屃又名霸下。它的面貌一般是龍頭,龜身,有的頭上有角,身后有麒麟尾,有的卻長得和烏龜差不多。尤其唐宋年間留下的老赑屃,經常和烏龜沒什么特別的不同。但雖如此,還是有兩個細節(jié)是不同的:烏龜是沒有牙齒的,赑屃有,經常還齜著一口整齊的牙,一副憨態(tài)可掬的樣子。赑屃背后的鱗片數(shù)量也和烏龜不一樣。
赑屃的地位還是挺高的,龍生九子有許多種說法,但是每一種說法中,赑屃都很榮幸的位列其首。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能負重,背東西。所以這個詞引申出來有強壯有力和穩(wěn)健的意思。
但是赑屃原本也不是這么老實。在上古時代,它經常馱著三山五岳,在神州的江河湖海中興風作浪,為禍人間。結果遇到了大禹治水,大禹將其收服。從此,它就跟著大禹推山開河,挖渠疏溝,造福人間了。在大禹治理了洪水以后,大禹怕它閑下來又去作怪,就搬來一個頂天立地的巨型的石碑,讓它馱著,上面記載著治水的功績,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
赑屃是龜蛇結合的一種神獸,和中國司北方的神獸——玄武屬于同支。玄武在古書上被認為是龜,或者是龜和蛇的結合。所以現(xiàn)在多看到的玄武是一條蛇纏著一只龜。蛇是龍的形體意象的起源,在一些地方直到現(xiàn)在還認為蛇是龍。赑屃穩(wěn)健有力,擔負天下的寓意,使其成為了一直被壓在石碑下的動物。和別的神獸一樣,人們認為摸摸它們是會沾些福氣的。
中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赑屃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在拆除北京舊城墻時,在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墻下各發(fā)現(xiàn)半個赑屃,因此有赑屃馱著北京城之說。
在曲陽北岳廟內,有一道《大明詔旨》碑,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年)頒布的一系列法令之一。此碑的碑座就是赑屃,但赑屃卻是斷頸的,關于這個斷頸的赑屃,有一個傳說。據(jù)說,馱《大明詔旨》碑的赑屃因背負著皇帝所下的詔令而沾沾自喜,對其他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因此,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跑到北岳廟門前的蓮池里喝水。有一天晚上,它又照常跑出去喝水,恰好有一個人赴宴回家路過此地,見馱碑的“王八”在此喝水,很是驚奇,于是,隨手撿起一根大棍子,乘著酒勁,使足全身的力氣向赑屃頸部打去。棍子斷為兩截,赑屃的頸部也和棍子一起斷了。第二天早晨,這個人酒醒之后,回想起頭天晚上夢一般的經歷,他不敢確定真假,于是,就到北岳廟看個究竟。果然,那個碑座赑屃的脖子斷了。后來,洪武皇帝聽說了之后,也責怪此赑屃驕傲自滿,下令不準給它修復。直到現(xiàn)在,這個赑屃的脖子還是斷的。
民間傳說,龍生九子,子子不同,而且在人間各司一職。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跟前的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zhàn)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并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zhàn)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fā)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赑屃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赑屃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圣德碑乃記載“真龍?zhí)熳印鄙耙皇浪龉Φ轮茫钟袃纱弁醯挠癍t印章,能鎮(zhèn)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fā)誓永不現(xiàn)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后,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赑屃,龍之子,是中國獨特文化的一個表現(xiàn),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沉積的結果。是中國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在經意或不經意間創(chuàng)作出來的文明結晶,值得我們珍惜。
壹點號素年瑾時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fā)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