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代夫被譽為是上帝拋灑人間的項鏈、鑲嵌在印度洋上的藍寶石,也有人說這里是印度洋上最后的世外桃源。近年來馬爾代夫已成為中國人出境旅游的網紅之地:很多新婚燕爾的夫妻都會選擇這里做為度蜜月的首選地,甚至有人說有生之年必須去一次馬爾代夫。由此可見人們對馬爾代夫心馳神往的程度。當然同樣也有人可能連馬爾代夫在哪兒都不知道。
馬爾代夫是印度洋上的群島國家:距離印度南部約600公里,距離斯里蘭卡西南部約750公里。馬爾代夫群島南北長820公里、東西寬130公里。馬爾代夫國土總面積約為9萬平方公里,但其中陸地面積只有298平方公里。馬爾代夫的陸地領土由26組自然環礁、約1200個珊瑚島組成。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與”一島一***”的特色使其被公認為最適合作為海島度假和海島蜜月目的地之一。
馬爾代夫由復雜的珊瑚礁系統所組成:這里的26組自然環礁根據管理需要劃分成20個行政組——它們散布在南北823公里的海域中。整個馬爾代夫都是珊瑚島,是全球最大的珊瑚島國。這其中一半以上的島嶼都因為沒有淡水、土壤而難以居住,但馬爾代夫的人口其實并不算太少:截至2020年馬爾代夫的人口密度為1801.8人/平方公里。馬爾代夫的人口密度在全球近兩百個國家中排在第六位。
馬爾代夫40%以上的人口都住在首都馬累。馬累位于北馬累環礁的南端(處于馬爾代夫的中間位置)。馬累是全球最小的首都:不到2平方公里的小島上居住著將近25萬人。要知道就連頤和園都有2.97平方公里。清澈而又色彩斑斕的海水、潔白而又細柔的沙灘、若隱若現的繽紛珊瑚、悠游自在的魚兒水中游構成了一幅幅美麗動人的畫面。從空中俯瞰馬爾代夫就像懸浮在印度洋上的一個花園。
“印度洋上散落的珍珠響力”這樣的別稱正是由此而來。馬爾代夫目前有87個島被開辟為旅游度假村供游客居住,其他島嶼則是保持著自然古樸風格的漁村。這些充滿浪漫色彩的度假島嶼形成一島一***的特色。“一島一***”是馬爾代夫獨具特色的旅游模式:它是指一個島上最多只有一家完整規模的度假***。客人一旦上島也就等于住進了相應的***里。
前往馬代度假或度蜜月的客人往往只需選擇一家(時間和金錢允許也可選擇兩家或更多)中意的度假島。在島上享受***設施、欣賞海景、進行各類水上、水下運動或出海。去馬爾代夫旅游第一是潛水(浮潛或深潛),第二才是享受那里的陽光和美食。陽光多、海水藍、美女艷、俊男猛是馬爾代夫的特色。人們可以在這里赤足感受馬爾代夫的體溫;泅泳聆聽馬爾代夫的心跳。
人們在這里可以忘記時間、忘記工作,從而得以盡情地吃喝玩樂。馬爾代夫最常見的菜肴咖喱是從鄰國印度、斯里蘭卡傳入的。真正的馬爾代夫料理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咖爾迪亞”:成分是蒸香焦、薯類或面糕。此外馬爾代夫的松魚肉片湯也值得一嘗。在海灘邊搞夜間燒烤在客人和當地人中都很流行:各類的烤蝦、鱸魚、金槍魚、鯛魚和羊排等搭配當地的朗姆酒或啤酒構成了一場味覺盛宴。
馬爾代夫還是舉世聞名的沖浪天堂:馬爾代夫曾舉行過國際沖浪比賽。年度的沖浪重頭戲O’NeilDeepBlue競賽已讓馬爾代夫在世界沖浪版圖中占有一席之地。沐浴陽光、腳踩沙灘來一場沙灘排球也是這里的特色旅游項目。揮汗淋漓之后與朋友在沙灘上曬著太陽、吹著海風聊天也算是一件愜意之事吧。乘著游艇從一個環形小珊瑚島開到另一個島也是非常有趣的體驗。
馬爾代夫不僅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同樣也有著豐富的人文風尚。馬爾代夫自古以來就是那些出海遠航的偉大探索家們的中轉站。早在公元二世紀希臘天文學家、數學家和地理學家托勒密就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過馬爾代夫。14世紀中葉***著名的旅行家伊本·巴圖塔到達馬爾代夫后詳細地描述了當地的風土人情。鄭和下西洋時也曾將馬爾代夫作為落腳的中轉站(當時這里被稱為“溜山國”)。
馬爾代夫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使其得以融合來自世界各地的海上移民所帶來的豐富多元的文化:當地傳統音樂與舞蹈深受東非文化影響,當地的飲食文化則明顯受南亞文化影響。信奉***教的馬爾代夫卻并不像南亞、中東國家那樣禁錮女性:從***、軍隊這種國家機關到***等旅游服務企業隨處可見女性從業者的身影。整個馬爾代夫呈現出海洋文化和大陸文化融合的獨立民族風情。
得益于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風尚使馬爾代夫成為了馳名世界的度假旅游天堂。一些人因此確定了有生之年必須去一次馬爾代夫的目標,同時也有不少人說再不去馬爾代夫也許將來就沒機會去了。事實上馬爾代夫這個度假天堂目前正面臨著“消失”的危險。2008年11月時任馬爾代夫總統***·納希德宣布:馬爾代夫計劃舉國搬遷。澳大利亞、印度、斯里蘭卡以及一些南太平洋島國都是“新家”的選擇之一。
2009年馬爾代夫宣布建立“***財富基金”:從每年10多億美元的旅游收入中撥出一部分用來購買新國土,從而得以將馬爾代夫30多萬人整體搬遷到其他國家。為什么一個國家會想要讓全部國民來一次集體大搬家呢?其實這對馬爾代夫而言是無可奈何的唯一選擇,因為這個國家未來百年的命運早已注定。現在馬爾代夫人唯一要做的事就是不停地攢錢。
馬爾代夫群島本來就是在12000年前冰河期結束后上浮的海平面淹沒原有土地形成的。當時北半球冰蓋的大量融化導致馬爾代夫群島以每百年1.5米的速度被海水吞沒,后來海平面上升的速度逐漸放緩才使馬爾代夫不至于完全被海水淹沒。從公元前5世紀起來自錫蘭、印度、波斯、***等地的航海者陸續來到馬爾代夫群島。隨著島上人口的增加使馬爾代夫成為了一個國家。
馬爾代夫是全球海拔最低的國家:平均海拔1.2米。曾有科學家預測:未來50-100年間全球海平面將上升0.18米至0.59米,未來兩百年內全球海平面將上升一米。如果未來情況進一步加劇的話,那么到公元2100年就有可能上升一米。這就意味著平均海拔只有1.2米的馬爾代夫屆時大部分國土都會被海水淹沒。全球海平面上升其實是地球本身客觀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
在全球氣候變暖、極地冰川融化、上層海水變熱膨脹、地殼運動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全球海平面在過去的幾萬年間就從未停止上升。在大約距今1萬年前的冰河時期臺灣與大陸是相連的。隨著海水的上漲使連接臺灣與大陸之間的海峽陸橋被淹沒,于是臺灣就成為了一座東海之上的島嶼。在距今1萬多年前的冰河時期日本列島與亞洲大陸也是相連的,后來隨著海水上漲淹沒了陸橋才使日本成為孤懸海外的島嶼。
那么按說在海平面上漲的大背景下像馬爾代夫這樣的低海拔地區早晚是會被淹沒的,不過另一方面馬爾代夫群島其實每年都在緩慢地升高。馬爾代夫的國土主要由珊瑚島礁構成,而珊瑚本身就是一種會生長的生物。正常情況下珊瑚礁的生長速度是能趕得上海平面上升速度的。如果馬爾代夫群島和海平面都始終保持著這種緩慢升高的速度也就不存在馬爾代夫被海水淹沒的問題了。
然而人類的活動事實上加速了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冰川和凍土層加速融化使原本需要好幾百年完成的過程很可能縮短為一兩百年。另一方面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強會增加海洋的酸性,從而對珊瑚礁群的架構造成不利影響。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在加快、馬爾代夫珊瑚礁群的生長速度卻在放慢。在這樣的形勢下馬爾代夫在未來被海水淹沒的命運其實早已注定。
屆時幾十萬馬爾代夫人的選擇只有兩個:要么在當地修建幾個大型人工島繼續呆著;要么舉國搬遷去其他國家。無論選擇哪個方案都是要花錢,而且無論哪個方案所花費的錢都不是小數目。每年GDP只有幾十億美元的馬爾代夫不攢幾十年時間是不夠的。其實即使不考慮海平面上升的因素,那么馬爾代夫在當下其實也并不安全。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就差點沒導致馬爾代夫滅國。
在平均海拔只有1.2米的馬爾代夫面對十幾米高的滔天巨浪其實根本就找不到可以躲避的地方。這次海嘯之后本就是彈丸島國的馬爾代夫又損失了三分之一的土地。現在的馬爾代夫陸地國土面積只相當于1/3個崇明島。如果再來一場海嘯什么的可能直接就讓這個彈丸島國徹底消失了。就是從這次海嘯之后馬爾代夫就萌生了舉國搬遷的念頭。舉國搬遷說起來容易,可做起來簡直比登天還難。
其實面臨舉國搬遷局面的并非只有馬爾代夫這一個國家:南太平洋上的圖瓦盧、基里巴斯、瑙魯等國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早在2001年11月圖瓦盧領導人就在一份聲明中提到:他們對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宣告失敗,所以該國居民將逐步舉國搬遷到新西蘭。可新西蘭方面并不同意賣地給圖瓦盧,而只是同意租賃土地給圖瓦盧。圖瓦盧方面則覺得這筆租地費用是自己完全承擔不起的。
即使圖瓦盧人愿意出錢也未必能解決問題——畢竟在涉及領土這種敏感問題上還真不是有錢就能搞定一切的。相當一部分新西蘭人反對自己的國家接收整個圖瓦盧,因此新西蘭***現在每年只接收75個移民。目前圖瓦盧整體搬遷到某個國家的計劃已基本落空。現在圖瓦盧人只能是大難臨頭各自飛——各自憑借個人的本事移民到國外:有去美國的,有去斐濟的,有去澳大利亞的,也有去新西蘭的。
當然目前大部分人還留在圖瓦盧島群島上等待大結局。另一個南太平洋島國基里巴斯花了幾百萬美元向鄰國斐濟購買了一個面積約24平方公里的小島,等著自己的國土快要被淹沒的時候就搬過去住。同樣面臨被淹沒風險的瑙魯則在澳大利亞買地興建了瑙魯大廈。瑙魯本來是計劃著等自己的國土不再適宜居住的時候就把全體國民搬過去,然而瑙魯大廈卻在2004年因拖欠澳大利亞***債務被拍賣了。
曾幾何時瑙魯島上有大量海鳥過路停留,因此產生的鳥糞構成了厚度超過10米的磷酸亞礦層,所以當年瑙魯靠賣“鳥糞”一度過得十分富裕:當年的瑙魯醫療教育完全免費,甚至可以免費乘飛機到澳大利亞去看病,出國上學在瑙魯也是免費的,水電、通信、住房都有***的高額補貼......來錢比沙特還容易的瑙魯沒想著怎么發展本國產業,而是一門心思指望著靠賣鳥糞過活。
如今的瑙魯礦挖完了,土地也無法耕種,海平面又上升得厲害,瑙魯***的飛機和郵輪也拍賣得差不多,甚至就連當初被視為瑙魯全體國民最后希望的瑙魯大廈也拍賣了。瑙魯、圖瓦盧這幾個南太平洋島國前途未卜的命運應當說對馬爾代夫是有一定啟示的。瑙魯、圖瓦盧等國向鄰國買地更多是用來居住——這在本質上更類似于一種漸進式移民:這些國家的人民最終很可能會逐漸融入到當地國家。
他們要在別人的國家買塊地建立自己的新國家這種可能性是微乎其微。誰也不希望在自己的國土內冒出一個國中之國吧?如今還有哪個國家領導人敢干出賣國土這種事。誰要敢這么做不僅意味著自己政治生命的終結,而且就是在下臺之后還得背負千古罵名。即使馬爾代夫攢再多的錢可能也買不到土地。在涉及領土這種敏感問題上人家最多能允許你租賃土地就不錯了。
換句話說馬爾代夫最好的結局無非不過是租一塊地讓自己的國民生活,但這塊土地的所有權在本質上仍屬于原主人。這也就意味著屆時馬爾代夫作為一個國家很可能將不復存在。然而如果馬爾代夫不舉國搬遷的話,那么不僅馬爾代夫國家政權將不復存在,而且所有馬爾代夫人都將無法生存。搬遷到新址的馬爾代夫盡管不再是一個***國家,可至少馬爾代夫的普通百姓有了活下去的機會。
既然搬遷對馬爾代夫已是勢所必然,那么接下來馬爾代夫要做的就是為舉國搬遷攢錢。首先要租借一塊足以安置馬爾代夫全體國民的土地本身就是一筆天價費用,即使租到地之后要把全國幾十萬人搬過去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況且這些人總不能凈身搬家吧?得帶上食物、淡水這樣的生活必需品以及自個家值錢的東西吧?馬爾代夫人攢錢的速度和海平面上升的速度究竟誰會跑贏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