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科技故事出品
微信ID:SMELab
四個季節中,夏天往往最受喜愛,或許源于許多夏天特有的標志。
比如似火的驕陽,操場上揮灑的汗水,冰涼的西瓜、冷飲……
還有縈繞四周的蚊子。
它悄悄地降落、輕輕地找準目標位置,把尖銳的口器刺入血管,縱情吸血。
而紅腫起來的皮膚與瘙癢,則是夏日里暴躁脾氣的引爆點。
可怕的是,有時即使隔著衣物,它們也能穿越障礙,往***上***一叮。
有時明明確認過眼神,附近沒有敵蚊,身上也還是多了幾個奇癢無比的“蚊子包”。
這是因為蚊子等吸血昆蟲的毒素未必都通過叮咬注入。
一些蟲體表面的毒毛也可能刺入皮膚,疼痛度降低卻同樣釋放了毒素。
還有可能,是被叮咬的人自己把敵人一身毒素葬送于自身。
一抹蚊子血宣示著人類的勝利,而破碎的蟲體落在皮膚表面,卻也在死亡之際把最后的毒素縱情釋放。
最后一種情況,就是蟲體直接寄生在皮內,神不知鬼不覺地犯下罪行。
蚊子通過叮咬傳遞毒素示意圖
而引起的皮膚過敏表現不外乎皮炎濕疹,或者蕁麻疹。
毒素進入體內,自身免疫系統自然也將采取措施進行防御。
于是細胞組織中釋放出組織胺,這就是引起皮膚紅腫、瘙癢等過敏反應的原因。
這可惡的蚊子是夏日里最討人厭的存在。
不僅短暫的瘙癢,經此傳播的疾病更是可能帶來致命的危機。
雖然蚊子承受著最多的謾罵,但和一些同樣吸血的昆蟲比起來,蚊子根本就是小兒科了。
幾種可怕卻不太知名的吸血昆蟲,每一種都是夏日好心情的破壞者,甚至是謀殺者。
蚊子
蚊子是最常見也最臭名昭著的一種,它也作為四害之一,遭到人人喊打。
雖然都是蚊子,但人們要責怪時最好也細心確認嫌疑人。
雄雌兩性蚊子中,就對人類產生的影響而言,也有好壞之分。
畢竟雄蚊是不吸血的,它們只吸食植物的汁液以及花蜜。
而只有雌蚊才真正對人類心狠手辣下針嘴。
雌蚊偶爾也吸食植物汁液,但為了完成繁殖后代的重要任務,它們只能危害人類。
只有吸食人或其他動物的血液,雌蚊的卵巢才能發育,進而產卵。
從蚊子角度看這可是維系物種繁衍的大事,在人類看來,卻飽含切膚之癢與疾病之患。
通過血液的傳播,瘧疾、登革熱、絲蟲病、黃熱病的疾病一次次在人群中爆發。
蚊子成了引發疾病的罪魁禍首,于是人們想盡辦法對其趕盡殺絕。
登革熱的癥狀之一,皮膚起紅疹
消滅敵人固然重要,但躲避其攻擊也是當務之急。
有人說蚊子偏愛O型血,但其實不同的血型對蚊子來說并沒有獨特的吸引力。
它們選擇攻擊對象的方式,主要還是基于它們幾種特別的追捕途徑。
蚊子對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十分敏感,遠在60公里外都能搜索到目標。
這依靠的是它們獲得生物信息素的嗅覺能力。
“血型說”并不成立
常常見到蚊子聚集在人們頭頂盤旋的一番景象,這不是因為誰沒洗頭而臭得招蚊子,而是它們對二氧化碳的敏感嗅覺吸引而至。
人們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通常會在頭上約1米左右形成氣流,于是蚊子便繞著氣流飛行尋找獵物。
靠近以后,二氧化碳濃度和密度大大增加,對搜尋工作也是一個阻礙。
它們就只能轉變機制,完成近距離搜尋。
人體血液中存在一種復合氨基酸混合體,與汗液結合則生成了三甲胺。
這三甲胺的氣味深得蚊心,它們尋味而來,也就能感受到不同人的體溫差異。
于是身體熱量高,也就是新陳代謝旺盛的人群更受蚊子青睞。
接下來,它們就將伺機降落皮膚,施用叮咬大法。
一種利用二氧化碳和熱量的滅蚊儀器
蚊子雖可惡,但有的時候,它也因惡名遠揚而給別的吸血昆蟲背起了鍋。
要知道,下面這幾種吸血昆蟲對人類造成的傷害可不比蚊子輕。
蠓、蚋
蠓(měng)和蚋(ruì)分別屬于搖蚊總科下的蠓科和蚋科。
這兩種昆蟲體型比蚊子小得多。
蠓又被稱作小黑蚊,蚋又被稱作小黑蠅,南方人把兩者統稱為“小咬”。
然而嬌小的體型只讓它們更加隱匿,咬起人來卻比蚊子更讓人感到瘙癢。
這些小“吸血鬼”與蚊子有著類似的叮咬機制,在人群中不經意傳播著疾病。
蠓科中的一些種類是絲蟲病的中間宿主。
蚋科的一些種群也在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傳播著盤尾絲蟲病。
盤尾絲蟲的不成熟形態——微絲蚴寄生于皮下形成包塊。
待微絲蚴發育成熟為成蟲,它們可以在包塊中存活長達15年。
交配產卵后,每天生產1000條微絲蚴移動至皮膚、眼睛等部位,可能導致患者失明。
因此盤尾絲蟲病一躍成為全世界第二大致盲疾病。
微絲蚴
錐蝽
去年7月,廣州一則“8元懸賞會傳播‘新型艾滋病’的小蟲”新聞,主角就是錐蝽。
錐蝽又名接吻蟲,以吸食脊椎動物的血液為食。
而它通常叮咬人面部皮較薄的部位,比如唇部、眼瞼等。
鮮明的被叮咬特征讓人們一舉識別出是嫌犯錐蝽下的毒手。
錐蝽
錐蝽將皮膚叮咬破損后,同時習慣在傷口處排泄糞便。
這時,寄生在錐蝽體內的一種克氏錐蟲就可能趁機進入人體。
更替了宿主的克氏錐蟲不僅安穩寄生繁殖,更由血液逐漸蔓延至心臟、消化肌等部位。
最終人類面臨的結果,則是染上可怕的查加斯病,有30%的幾率引發其他并發癥。
當年達爾文在環球生物調研之旅過程中,就不慎在南美洲感染了查加斯病。
他被這種當時還不知名的疾病折磨了數十年,最終和其他病一起摧殘致死。
所以那張全國熱議的“通緝令”下在錐蝽頭上,也不無道理。
蜱蟲
蜱蟲也是一種略有名聲的吸血昆蟲。
它吸血前只有干癟綠豆般的大小,吸血后才膨脹成飽滿的模樣,有指甲蓋那么大。
而蜱蟲在咬人時還會分泌具有麻醉作用的毒素。
這就讓人們被咬了也難以察覺到它的存在。
吸血前(左)和吸血后(右)的蜱蟲
人們對蜱蟲充滿恐懼,在我國某些農村地區甚至談“蜱”色變。
它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體內暗藏的病毒。
一種可怕的新型布尼亞病毒就常常藏匿于蜱蟲體內。
通過吸血的方式,病毒在人群中快速傳播,引發例如無形體病等20多種蜱蟲病。
最常見的無形體病的病死率高達12.7%~32.6%,而且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療***。
一頭扎進皮膚里的蜱蟲
還有一種孤星蜱蟲傳播的中原病毒雖不致命,卻讓人染上生不如死的終身吃肉過敏反應。
孤星蜱蟲將唾液中的半乳糖苷酶(α-Gal)傳遞給人類,這就是引發過敏的罪魁禍首。
此后,α-Gal在體內留存,每當吃肉時,人體免疫系統就開始猛烈攻擊。
而患者要么不再吃肉,要么在餐前產后服用大量的抗組胺藥來緩解癥狀。
孤星蜱蟲
但蜱蟲也有弱點,它們不會飛。
于是蜱蟲的移動只能先守在草葉上,等待人或其他動物經過,再跳上身攻擊。
因此在叢林茂密的地區有著更大的被侵害風險。
當到了人體身上,如果沒有被發現而清除,蜱蟲就能待上三天。
而清除蜱蟲也需要有特別的處理***。
一旦發生蜱蟲鉆咬進皮膚,可以用酒精涂抹在它身上。
這是讓蜱蟲頭部放松或死亡,接著再用鑷子取出整只蜱。
或者用煙頭、香頭輕燙露在體外的蜱的部分,讓它的頭部自行慢慢退出。
虻
雖然前面幾種吸血昆蟲叮咬帶來的后果嚴重致死,但要說吸血能力最強的,虻可就當仁不讓了。
因為體型較大,虻因此有了“大號蒼蠅”的名號。
同樣也只有雌虻才吸人或其他動物的血,但它們可貪食多了。
虻一次就可以吸血20~40毫克,而特大型的種類甚至一次吸血200毫克。
被虻叮咬的體驗也要比普通蚊子叮咬痛苦多了。
而由于大量吸食血液,也可能在傷口處造成出血現象。
通過虻傳播的疾病也不少,其中就包含紅斑血疹、絲蟲病、炭疽等。
但是,虻對人類造成如此傷害,卻在市場上賣出約600元一斤的高價。
虻蟲
這是因為虻本身也具有藥用價值。
一些中國人將捕捉到的虻蟲捏死曬干,作為藥材使用。
據說這種藥材有破瘀散結等功效,因此引得人們哄買。
于是人們對虻又愛又恨,一面恐懼它帶來疾病,一面又期望用它來治病。
而人類與吸血昆蟲這場艱難持久的戰役最終如何收場?
相信科學的***會替代情緒上的恐懼。
*參考資料
《視覺天下.百科知識叢書》編委會.生物界里的大家族——昆蟲[M].中國畫報出版社,2012.
中國科普博覽.在知乎問題“為什么有些人特別招蚊子?和血型有關系嗎?”中的回答.2017.06.14.
SaraChodosh.Thelonestartickcanmakeyouallergictomeat,andthat'snoteventheworstofit[J].PopularScience,2017.06.23.
一家三人被蜱蟲叮咬兩人身亡[J].揚子晚報,2018.07.04.
EmmaHiolski.昆蟲學家著眼于蜱蟲之間的化學信號以控制萊姆病[J].Chemical&EngineeringNews,2018.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