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說外國人,很多中國人都認為中文不好學。這些表意的方塊字,經過千年的“進化”,讓其不僅僅是擁有博大精深的內涵,更是成為了歷史的一種載體,可以從中一窺古人用字的講究。但若是單從字的本身去解讀一些現象,沒準就會跑到岔道上。
歷史上的文字獄不勝枚舉以清朝最盛,厲害到一般人都忽略了其它朝代的此類現象。更奇葩的是,滿人對文字的忌憚已經到了一種無以復加的程度,連“明”字都要用“眀”來代替。但是,要知道在一般人的認知中,“日”“月”結合才謂之“明”。
其實,滿清皇帝也是如此認為,于是,在該用“明”字的地方,都用“眀”替換。此心思自然不難猜想:前任王朝是“明”,但卻被我們滿人給取代了。所以,只能滿清***像日月一般,光輝永照,光芒長存,導致“明”少了個“日”,成了“目”。
當然,這樣的做法只能證明滿人真的不了解中國文化。
先來說說朱元璋為何定國號為“明”,一些歷史小說中寫道:朱元璋和明教有關聯,后來也有歷史學家證實了這一點。
明教其實在唐朝時期,就已經傳入了中國,由波斯人創立。
由于,明教崇拜的是“光明”,相信只要一旦“明王”出世,不僅大家都會有好日子過,連世界都會發生大的變化。所以,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很是相信這種說法。明教雖然傳入中國有幾百年了,但百姓的生活總體來說還算過得去,除了戰爭、疾病不可避免外。直到元朝,漢族人被排在了末等,等于是被他人踩在了腳底。這時,明教的傳播速度急劇加快。
***已經受夠了被欺負、被剝削,只差一個爆發的時機了。公元1351年(至正十年),元朝***征了15萬民夫修黃河。于是,韓山童和劉福通等人,就利用這個機會,在準備被治理的河道里,埋下了一個獨眼石人。石人上刻著十四個大字:“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另外,韓山童等人還暗中散布讖語,意思當然也暗合這十四個大字。
此言一出,自然很快就傳開了。
于是,就像中國歷史上的很多次起義一樣,石人被挖出來后大家覺得造反有了理由,同年韓山童在潁州發動起義,自稱是宋徽宗八世孫。但不久兵敗被俘,遭到了殺害,兒子韓林兒被劉福通立為了小明王。同年底,亳州失守,退駐安豐(今安徽壽縣)。龍鳳四年(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五月,移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八月,復居安豐。
龍鳳九年(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安豐受張士誠部將呂珍圍攻,朱元璋勢力強大,讓廖永忠迎小明王到滁州(今屬安徽),左右侍從盡為朱元璋撤換。但不幸的是,途中船沉,韓林兒被朱元璋部將廖永忠溺死于瓜洲(今江蘇揚州南)江中。因此,為了表明自己的正統身份,是真正的“明王”降世,朱元璋才繼承了“明”這一國號。
后來,“大明”雖然被“大清”取代了,但滿人總覺得朱家人還會來和他們爭奪江山。于是,用盡了各種辦法以淡化明朝的影響,也包括“明”字。
但是,他們壓根就不知道,“明”也是個演化后的字,最初并不這么寫。
人家東漢的許慎,已經在《說文解字》中解釋得清清楚楚了。“明”,從古字“朙”而來。“囧”字雖然很多人都認識,但卻不知道它的本義。看“囧”字的結構,代表的是一扇窗,意思是月光從窗戶那照進屋內。所以,它最初的意思就是:光明。
如果能先知道“囧”字原本的含義,估計滿人就會歇了替換字的心思。在古人看來,有窗、有月亮,才有了“明”,這和“日”(太陽)沒關系。后來,朙就演化成了“目月眀”和“日月明”。所謂“目月眀”,按《正字通》云:《莊子·外物篇》有“目徹為明,從日月,會明意。”
其實,中國文字的使用是有一個簡化的過程的,沒人喜歡復雜的筆畫。到后來,“眀”就成了“明”的異體字,一直有人在用,但大多則是書法家了。
而關于這一點,也是可以找到實證。
后來,出土的一塊墓志銘是明正德年間太監馬璇的,上面就刻著“眀故司設監”。另外,明孝陵的那塊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志碑上,也用的是“眀”這個字。
如果途經明孝陵方城隧道的出口,就會看到正面的石壁上刻著七個楷書大字“此山眀太祖之墓”。仔細看的人,沒準就會以為“眀”字寫錯了。
其實不然,這只不過是讓大家欣賞的另一個“明”字罷了。
中文的奧妙,就藏在了這一個個字里,若是“望文生義”,倒是丟掉了很多精粹。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很多字又會被賦予新的內涵,就如這“囧”,現今的它更是被賦予“郁悶、悲傷、無奈、尷尬、困窘”之意。沒準再過些時日,“眀”字又會以另一個意思和大家相會。
參考資料:
【《明史·太祖本紀》、《明史紀事本末》、《說文解字》、《明孝陵深度游穿越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