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可能不理解西南吃貨們對于涼拌折耳根(魚腥草)的執著。其植株破碎后的刺鼻腥臭味,會使很多人產生抗拒心理。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味道,它還被網友們評選為最難吃蔬菜之一。
其實魚腥草還是一味中藥呢!今天就讓頭條君來介紹一下吧!
拼音Yúxīngcǎo
英文名HERBAHOUTTUYNIAE
別名岑草(《吳越春秋》),蕺(《別錄》),葅菜(《唐本草》),蕺菜(孟詵),紫背魚腥草(《履巉巖本草》),紫蕺(《救急易方》),葅子(《綱目》),臭豬巢(《醫林纂要》),側耳根(《遵義府志》),豬鼻孔(《天寶本草》),九節蓮(《嶺南采藥錄》),重藥(《現代實用中藥》),狗貼耳(《廣州植物志》),肺形草(《貴州民間方藥集》),魚鱗真珠草、豬姆耳(《福建民間草藥》),秋打尾(《浙江中藥手冊》),狗子耳、臭草、野花麥(《江西民間草藥》),臭菜(《中藥志》),熱草(《滇南本草》整理本),臭質草(《浙江民間草藥》),臭腥草(《泉州本草》),臭牡丹、臭靈丹、辣子草、奶頭草(《湖南藥物志》),草攝、紅桔朝、臭蕺(《閩東本草》)
來源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新鮮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鮮品全年均可采割;干品夏季莖葉茂盛花穗多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干。
性狀莖呈扁圓柱形,扭曲,長20~35cm,直徑0.2~0.3cm;表面棕黃色,具縱棱數條,節明顯,下部節上有殘存須根;質脆,易折斷。葉互生,葉片卷折皺縮,展平后呈心形,長3~5cm,寬3~4.5cm;先端漸尖,全緣;上表面暗黃綠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綠色或灰棕色;葉柄細長,基部與托葉合生成鞘狀。穗狀花序頂生,黃棕色。搓碎有魚腥氣味。
性味辛,微寒。
歸經歸肺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療瘡、利尿除濕、清熱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實熱、熱毒、濕邪、疾熱為患的肺癰、瘡瘍腫毒、痔瘡便血、脾胃積熱等。現代藥理實驗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利尿等作用。
注意本品性寒,凡屬脾胃虛寒或虛寒性病證者均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