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劇情片《無問西東》上映,講述了四個不同時代的清華學生一路掙扎、探尋自我的故事,片中有一段對白讓人記憶猶新。
一名學生在擇業時很迷茫,便向老師求教,這位老師道出了肺腑之言: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什么是真實?
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做什么,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聞聽此言,學生恍然醒悟,不斷追索,最終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這位傳薪火者便是學比淵澄、道同岳峙的老校長——梅貽琦。
梅貽琦學貫中西,一生致力于清華的教育事業中,憑借過人的才氣、純正的和氣和浩然的正氣,展現了一位大家深遠的識見和寬廣的胸襟,贏得了世人的敬仰。
治校大師有才氣
1889年,梅貽琦出生于天津,自幼熟讀四書五經。雖然家道中落,但他中過秀才的父親卻沒有放棄對子女的教育。
15歲時,他考入南開中學,四年后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至直隸高等學堂,次年被錄取為首批庚款留學生。
從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后,他歷任清華的教員、物理學教授等。
當時,國內形勢風雨飄搖、***云起,清華的三位校長均被學生趕走。
為了平定混亂不堪的局面,國民***委派梅貽琦擔任校長一職。
1931年,梅貽琦在就職演說中喊出了永世傳誦的至理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他認為,一個好的大學,離開了好的教授,是萬萬不行的。
這番話言簡意賅卻擲地有聲,也展露了他在教育上的非凡見識。
他留美經年,洞悉大學辦學方略,力行大學自治、教授治校等方針,之后便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學校自由民主的氛圍與日俱增。
正所謂“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侖之山”。
他親自挑選老師,不看學歷,只看能力,招攬了一批有真才實學的教授。
比如資歷淺、學歷低的華羅庚被破格錄用,終成一代數學大師;布衣出身的陳寅恪被委以重任,躋身清華四大導師之一。
另外,他主張通識教育,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為此,他要求翻修校舍,增設種類豐富的體育課等,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日漸高漲。
在他來后,暴風驟雨的人事更迭再也沒有發生過。
靠著對他人的和氣與謙遜,他贏得了全校師生的尊重和信服。
他不拘一格的用人標準讓清華大師云集,標新立異的改革方案讓教學模式面貌一新,清華大學迎來黃金時代,且名揚海內外。
安穩的日子僅僅延續了六年,日寇的鐵蹄就踏碎了國民的太平夢。
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平津搖撼,薄海同驚,北大、清華和私立南開大學被卷入政治的風浪之中,受盡日本侵略者的蹂躪。
廣袤的天地間,卻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何其哀哉!
萬般無奈之際,為了保存中國教育的火種,三所學校不得不一起南遷至昆明,組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內多數事宜由梅貽琦主持。
在戰火紛飛中,聯大多次被炮彈擊中,校舍滿目瘡痍,他親自督導,清理修繕工作終于在開學前圓滿完成。
縱然窗外硝煙彌漫、炮聲呼嘯,茅屋陋室里依然弦歌不輟,“錚錚然若不屈之聲”。
***聽雨無畏,無問西東求真。
有這樣的校長坐鎮,有這樣的精神引導,學習之路再難又有何懼?
也正因為此,這座僅僅存在了8年的“最窮大學”卻碩果累累,熠熠生輝,培養出了世界級的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百位人文大師,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歐美有人盛贊:“西土一千年,中邦三十載。”
不用說,清華大學在國際社會上也是聲名鵲起。
梅貽琦的治校之才,實為矚目。
在風云亂世,他不僅讓清華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秩序,還取得了耀眼的成績,因此被人們尊稱為“清華永遠的校長”。
寡言君子有和氣
《論語》中講到,“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
性格剛毅、言語謹慎的人,往往都有一顆仁愛之心,他們為人謙和,待人真誠。
而在清華,梅貽琦就是這樣的人。
擔任校長后,在教授們討論學校要務征詢他的意見時,他只是淡淡地答:“吾從眾”。
他還調侃道,校長的任務就是給教授搬搬椅子、端端茶水。寥寥數言,盡顯大家的風范和胸襟。
他不鼓勵學生參與政治,但非常理解學生們的愛國熱情,所以當學生們***時,他一言不發。
但若是有學生被捕,他費盡周折,第一時間前去保釋。
他對學生如此,對老師亦然。
抗戰后期,***政權力量式微,漸失民心,西南聯大的民主運動異常活躍。
見此情景,***大員要求梅貽琦“管一管”校內的活躍分子。
可他認為,大學是培養人才的地方,不應該根據任何黨派的意愿去“管理”學校的教授和學生。
縱然有些教授發表反***反領袖的言論,他也從不干涉,且一如既往地平和相待,所以自始至終無一人被解職。
凡此種種,一向訥于言而敏于行的梅貽琦以超乎常人的冷靜維持著學校的穩定局面,也同時全力護佑師生們的人身安全。
他寡言少語,不是因為沒有主見,也不是因為佯裝嚴肅,而是言行有尺度、為人有分寸。遇到大事急事時,他總能妥善處理。
在他的感召下,全校一團和氣,上下悅服。
鑒于梅貽琦不愛說話,學生們編了一個順口溜“大概或者也許是,不過我們不敢說。可是學校總認為,恐怕仿佛不見得”。
時隔多年后,再回頭看,梅貽琦的確是一位智者。
因為他的每一次踟躕的背后都是深思熟慮的考量,每一次沉默的背后都是縝密周全的斟酌。
曾經,梅貽琦把“為政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定為自己的座右銘。
在他看來,行勝于言,行成于思。事實上,這是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生智慧和處世原則。
《圍爐夜話》有言,“和氣迎人,平情應物。撫心希古,藏器待時。”
一個人,心平氣和地為人處世,自然也會事事順遂。
梅貽琦愁而不言,苦而不語,一直寬厚溫良,從無怨懟,處理問題不偏不倚,不僅為自己贏得了好口碑,也營造了清華數年來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的人文環境,推動清華邁向了新的高度。
清貧之人有正氣
古有聯書曰:“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
一個人若是到了與世無爭和無欲無求的境界,他必定是品行高潔之人。
在波譎云詭的戰勢下,西南聯大的每個人都在想辦法討生活,而身為堂堂名校之長的梅貽琦也在其列。
他的一個學生,后來回憶起這樣一件事。
一次,上課***響了很久,坐在教室里的學生們左等右等,就是不見老師的身影。
正當大家議論紛紛的時候,梅貽琦一邊氣喘吁吁地跑進來,一邊滿是歉意地解釋:“對不起各位,我幫夫人看鋪子,來晚了。”
學生們聞聽此言,嘴上沒說什么,心里卻生出無限的敬佩之情。
原來,梅貽琦一向正直清廉,即便是當了校長也從不覬覦一分一毫。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在昆明的艱危歲月里,他帶頭勤儉節約,取消校長特權,不用學校配的車子,辭掉學校安排的家庭幫工,拒絕領取學校派發的米、面、煤等日常供應。
為了補貼家用,他出身名門且是大家閨秀的妻子開了個糕點鋪。
偶爾妻子有事走開,梅貽琦會幫忙看店,這才出現了剛才的一幕。
身居高位的清華校長屈尊守攤,足見其氣度和格局非常人能及。事后,他被后人戲稱“擺攤界最高學歷的存在”。
他的心中裝的是艱難竭蹶的西南聯大,是聊以卒歲的全體同仁,唯獨沒有自己和家人。
1949年,梅貽琦赴美管理庚款基金,幾年后由美返臺,創辦新竹清華大學。
因為工資微薄,妻子只能在美國節儉度日,在衣帽間做工,在首飾店賣貨,嘗盡了辛酸,吃盡了苦頭。
其實,他并不是真的“窮”,他隨身攜帶的皮包里裝著很多人艷羨不已的庚子賠款。
即便被人罵作“守財奴”,他也不肯將這筆款挪用在辦學之外的其他事宜上。
誰會想到,在罹患重病后,他吃不起藥,住不起院,還是由清華校友們出面募捐才一解燃眉之急。
1962年,梅貽琦薪火傳盡,溘然長逝。
那只皮包終于被打開了,里面安放的是他擔任清華校長以來的所有庚款賬目。
每一筆都清清爽爽,分毫不差,在場的人們見此情景,無一不潸然淚下。
這個畢生為了清華的人一生正氣,一世清白,有著苦行僧一般的堅韌和自律。
令人感嘆的是,梅貽琦沒有振聾發聵的傳世文典,沒有享譽世界的學術著作,卻有著一顆至真至誠的心。
后人為他撰寫悼文:“粹然君子,并世諸君子比,華若未逮,而實則過之。”
他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雖然兩袖清風乘鶴去,卻有一身正氣留人間。
1940年,梅貽琦曾在會上發言:
“在這風雨飄搖之秋,清華正好像一條船,漂流在驚濤駭浪之中,有人正趕上駕駛它的責任,此人必不應退卻,必不應畏縮,只有鼓起勇氣,堅忍前進。”
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從北到南,他受任于混沌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以一己單薄身軀力扛千鈞重任,同全校師生患難與共、生死相依。
烽火連天沒有嚇倒他的決心,山河破碎沒有擊退他的勇氣,他傾盡心力,帶領學校一步步從迷茫走向輝煌,在連連戰亂中創造了驚人的奇跡。
正是因為他曾與清華同風雨共進退,清華才得以穩健發展,直至譽滿天下,所以說他居功至偉。
清華成就了他的夢想,他成就了清華的榮光。
只是,百年清華今猶在,校長梅貽琦的先生之風卻已成為絕響。
他在清寂的世界中執著地堅守了幾十年,寫就了一個動蕩時代的斯文,成為了一所盛世名校的靈魂,留下了一位無私學者的風骨,踐行了一名謙謙君子的操守。
作者|卜一,漫游云水間,閑記紅塵事。
圖片|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