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多名者,一名多地者,比比皆是。這一現象,搞得當今史學界暈頭轉向。閱讀《山海經》,閱讀《水經注》,我發現了一個定律:古人總是以水為坐標來確定山,又以山為坐標來確定水,還可以山或水為坐標來確定方國和郡縣。這一定律,我屢試不爽,而且靠它還挖出了一些珍寶,不妨在此共享。
五岳之根——吳山,以汧水之源為坐標。大唐有吳山之縣,只因吐蕃對其縣的滅絕,世人不愿提起。久而久之,連史學界也茫然不知?!渡胶=洝氛f:雷澤,“在吳西”。就是說,雷澤是在吳山的西部。那么,這個吳山又在什么地方呢?新編《甘肅通史》說,在陜西隴縣。《曠古逸史》說,是隴山。其實,吳山并非在陜西隴縣,而是在甘肅華亭;也并非什么隴山,而是五臺山。這在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說得很清楚,它是以汧水之源為標志的,而汧水之源就在華亭五臺山,所以五臺山即吳山[1]。
《山海經》稱六盤山為女床山,米缸山為高山,桃木山為龍首山,五臺山為吳山,此乃太古之“四岳”也。當今“五岳”之稱便是由此演變而來,而太古“四岳長”所居地就在五臺山。可以說,吳山為五岳之根,它是中華民族的地標,不可不察。
華胥之洲——雷澤,以吳山為坐標。華胥洲是太古華胥部落所居地,是華胥氏履大人跡而肇孕伏羲之地。只因《山海經》把雷澤之條列入《海內東經》,害得古人總是在我國東部去尋找。東晉郭璞,北魏酈道元,均說雷澤在山東荷澤,可就是與“在吳西”沒有關系,所以后人不信。清人郝懿行對雷澤之條列入《海內東經》曾提出質疑。當代袁珂則進一步斷言:那是因錯簡所致,“當移在《海內西經》”。以此為據,今人范三畏《曠古逸史》說:莊浪朝那湫即雷澤。筆者認為,這一說法是對的。莊浪與華亭,一個在西,一個在東;朝那湫與吳山,一個在西,一個在東,說朝那湫為雷澤,恰好與《山海經》所言“在吳西”吻合[2]。
找到了雷澤,所謂“羲皇故里”,昭然若揭。而在《文史知識》上,范三畏《天水“羲皇故里”覓蹤》一文,卻偏偏把它拉到了天水。其實,按照籍貫理論和行政區劃變遷,“羲皇故里”并非在天水,而是在莊浪[3]。
秦肇古縣——成紀,以長離水為坐標。成紀之名,從殷代就有;成紀之縣,為秦代所置;此后又有唐成紀、宋成紀,合起來便是4個成紀。而《帝王世紀》所指呢?史學界或言殷成紀,或言秦成紀,或言唐成紀,或言宋成紀,莫衷一是。新編《甘肅通史》將其定位于秦成紀。筆者認為,這是對的。因為皇甫謐為西晉人,在行政建制十分明確的情況下,不可能把漠糊不清的殷成紀寫進史冊。至于唐成紀、宋成紀,就更不值一提了,因為皇甫謐是西晉人,壓根就不知道還有這兩個地名。
而秦成紀治地并不難確定。《水經注》說,長離水在成紀縣東。那么,成紀縣則必然在長離水之西。這個長離水,就是當今莊浪縣陽川鎮境內葫蘆河的一段河流。所以,說秦成紀治地在甘肅靜寧,是可以肯定的。具體地址,明清史冊均說在“治平川”,這是對的。但從當今的行政區劃來說,它卻并非在治平鎮,而是在李店鎮的劉河村[4]。
九州之澤——弦蒲藪,以汧水之源為坐標。據《周書》《風俗通義》記載,弦蒲藪是與太湖、洞庭湖齊名的九州之澤,它存在于周代以前到北魏時期,消失于隋唐。據《水經注》記載,它由蒲谷鄉***中谷之水所形成。從其中的描述來看,這是指汧水(今稱千水)的兩個源頭,其中蒲谷鄉之水有五色魚?!妒奈摹访枋銮匚墓跊F水捕魚,亦有五色魚。而這種魚在汧水的根本源頭——華亭策底鄉至今仍存。由此而言,策底鄉即蒲谷鄉,華亭馬峽即弦中谷。而弦蒲藪當在關山西麓的華亭境內。
偉哉,弦蒲藪,你是名揚九州之澤;大哉,弦蒲藪,你是世人景仰之澤。如今你雖然消失了,而你的英名,當與青山同輝!
華夏名山——雞頭山,以涇水之源為坐標。雞頭山亦稱峣山、幵(jian)頭山、薄落山、笄頭山、牽屯山。當今史學界一說指崆峒山,一說指小六盤山。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對。明代《平涼府志》說:“湫頭實涇汭之源?!币源藶閾?,筆者曾將此山定位于桃木山。后來疑竇乍起,再查《山海經》,原來桃木山并非涇水之源所在地,只是汭水之源所在地。而涇水的根本源頭在高山,所以當今寧夏涇源境內的米缸山為雞頭山。據《史記》記載,黃帝、秦始皇曾登臨雞頭山?!端涀ⅰ氛f:雞頭山“為大隴山之異名”,謬哉!大隴山就是當今的大六盤山,它從寧夏、經甘肅、到陜西,綿延240公里,誰還知道黃帝、秦始皇是從哪里登其山的?
進一步說,秦漢古道——雞頭道,亦當因此山而得名。它的東口當為崆峒山后峽——胭脂峽,西口當為莊浪與涇源接壤的凉殿峽。此峽唐代稱安化峽,故而雞頭道亦稱安化道。它經受渠亭(今莊浪南湖鎮)可到隴西(今臨洮),經水洛亭(今莊浪縣城)可達上邽(今天水)。當今史學界總是將此道與六盤道踏在一起,謬哉!六盤道為金代張中彥首開,與秦漢古道無關。
佚失古國——盧國、芮國、虞國、奚國、朝那國,也以一些山或水為坐標。盧國為殷周方國。據甲骨文記載,殷王曾派人攻打盧國,而且還將其首領的頭顱作便器。故而當周武王率領“西戎八國”伐紂時,盧人義無反顧地參與了討伐。此國是因都盧山而得名,其都盧山就是當今的小六盤山。其領地當為都盧峽(今稱彈箏峽),治地當在平涼崆峒區安國鎮。
《詩經》說:“虞芮質其成,文王蹶其生。”就是說,虞國與芮國摩察鬧得很生氛,只因周文王調解才重歸于好。從漢字源流來說,虞之本字為吳。吳者,吳山也,它便是華亭境內的五臺山。由此而言,虞國領地當在華亭,治地當在五臺山。而芮國呢?新編《甘肅通史》說在崇信,謬哉!芮國因芮水(今稱汭水)而得名。直觀地說,芮水之源在華亭馬峽,其水雖流經崇信,而崇信與五臺山相去甚遠,還能摩察嗎?所以芮國并不在崇信,而是在華亭。
奚國,因雞頭山而得名。奚為“鷄”的通假字。顯然,其國領地當在米缸山。新編《甘肅通史》說在崆峒山,謬哉!此說之謬,皆因作者不知雞頭山所在地所致。據殷墟牛骨文《小城墻刻辭》記載,殷王朝曾派小城墻討伐芮國和奚國,俘獲“內人五百七十,奚女百六十?!眱葹檐菄?,奚為奚國。從地緣關系來說,米缸山與華亭馬峽毗鄰,這說明奚國在米缸山,并非在崆峒山。
朝那國,為東周方國。其國之名因方位和民族而得。朝,由桃木山西部的皛然山演變而來,它是一座山的名稱,也是一個方位的名稱,意為晨曦初露的地方。那,為方國名、部落名和民族名。其國由盧國演變而來。東周初,因周平王東遷,義渠崛起,進而兼并西戎諸國,其中就有盧國。其族人,一支遠徙湖北襄陽。一支移居莊浪桃木山西麓的朝那湫?!墩f文解字》“那,西夷國”,明代《平涼府志》“盧彭在西北,后為戎那”,皆言其國源流。
佚失古縣——烏氏縣,以胭脂河為坐標;鹵縣,以弦蒲藪為坐標;蘭干縣,以南洛河為坐標。崆峒山后峽,今稱胭脂峽,有胭脂河到崆峒山前峽匯入涇水。胭脂古稱焉支。西漢有烏氏(讀焉支)縣,所在地就在焉支河流域。到東漢末,因羌人之亂,僑遷涇川。烏(烏)為焉的通假字,以形通假;氏為支的通假字,以音通假。由此而言,烏氏縣之名,當因焉支水而得。
西漢安定郡有21縣,其中有個鹵縣。在《甘肅史地編研文選》中,薛方昱《西漢鹵縣灈水位置考》,將鹵縣定位于崇信,將灈水定位于黑河。其實,鹵縣并非在崇信,而是在華亭;灈水也并非黑河,而是汭河。《漢書·地理志》說:“鹵,灈水西出”。鹵者,或鹽或堿或澤。顯然,這里當指澤。而弦蒲藪為九州之澤,它就在華亭境內,豈能跑到崇信?至于灈水,這實在是誤會。祝世林《平涼古代史考述》說;當今汭河之稱錯了,歷史上的汭水是當今的黑河,而薛方昱依此照搬。其實,說黑河曾稱汭水有所據,而說當今汭河之稱錯了則是臆造。因為歷史上有兩個汭水,一個是《山海經》所載,名曰“苕水”(苕為芮的通假字,以形通假),它發源于龍首山(今稱桃木山),也就是當今汭河。一個是《漢書·地理志》所載,它發源于華亭上關,也就是當今黑河。
西漢天水郡有個蘭干縣,史冊沒有絲毫蹤跡,而用聯系的觀點仍可推導出它的治地。后秦有個南平郡,《隴右名物大觀·古今地名篇》說,其治地在水洛城。而從《資治通鑒》的描述來看,其治地并非在水洛城,而是在南坪鎮(亦屬莊浪)。其南平之名當因南水洛河和地形而得。倘若把南平與蘭干結合起來而言:南,當為蘭的通假字,以音通假;平,當為干的通假字,以形通假。由此而言,此郡縣,均當以南洛河為坐標,再加地形而得名。
扭曲古道——回中道,以“汧”為坐標。一提到回中,許多人便想到了涇川,故而把秦漢古道——回中道必經之地也拉到了涇川,謬哉!歷史上不只涇川有回中,華亭、隴縣、鳳翔亦有回中?;刂械辣緛硎茄刂]山東麓從南到北的一條縱向古道,它可貫通隴山古道——木峽道、雞頭道、番須道和隴坻道。只因當今史學界不知華亭也有個回中,故而硬是把一條縱向古道扭曲成了一條橫向古道。
徐廣《武帝本紀注》說:回中“在扶風汧縣。”如淳《武帝本紀注》說:“回中在汧也?!贝恕皼F”,不論指縣還是指水或者指山,均與華亭有關?!睹鹘y志》說:“隴州西北有回城,亦曰回中。又西北有回中宮?!贝恕盎刂袑m”就在華亭,所在地為西華鎮的官寺。《史記·秦始皇本紀》說: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此“回中”,也在華亭?!稘h書·武帝紀》說:元鼎五年(前112年)“十月,武帝祠五畤于雍,逾隴,登崆峒山,出蕭關?!薄妒酚洝し舛U書》說:漢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蕭關?!庇纱丝梢姡刂械赖幕韭肪€是,南起寶雞隴縣,途經平涼的華亭和崆峒,北達固原原州區的蕭關和海子峽。它可西到隴西(臨洮),東達咸陽。
錯位州郡縣——交州、安陽郡、安陽縣、長川縣,以長離水為坐標。北魏的交州,西魏的安陽郡和安陽縣,隋代的長川縣,從新編《甘肅通史》《隴右名物大觀·古今地名篇》《平涼古代史考述》來看,當為同一治地。而這一治地又在哪里呢?前述作者,或者闕如或者泛指或者前矛后盾。這是為什么呢?筆者用聯系的觀點,發現前述作者是以長離水為坐標來確定上述郡縣方位的。而這個長離水卻又在什么地方呢?它在莊浪。而上述作者卻偏偏移到了秦安,故而導致上述州郡縣難以定論。
《水經注·渭水》說:“瓦亭水又南,經成紀縣東,歷長離川,謂之長離水?!蓖咄に穹Q葫蘆河,成紀縣治在靜寧李店鎮,長離川為莊浪陽川鎮。由此可見,長離水只指葫蘆河流經陽川鎮的一段河流。一旦出了陽川下峽——高家峽之后,到了秦安地界,就不再叫長離水了。從長川縣之名來說,它當由長離川演變而來,長川當為長離川的簡稱。其治地,當在陽川鎮曹家塬。這從漢石磨、漢墓群、隋虎符等一系列出土文物可以推斷。
錯位之縣——隴干縣,以底堡水為坐標。《宋史·吳玠傳》說:“吳玠,字晉卿。德順軍隴干縣人。父葬水洛城,因徙焉。”這段文字雖然簡短,但從古到今無人解對。明代《平涼府志》說:“吳玠,字晉卿,德順軍隴干人,徙水洛”,謬哉!徙者,襲也,是通假字,為沿襲之義,意為吳玠籍貫是根據其父葬水洛城而確定的。如釋為“遷徙”,則與理不通。因為水洛城本歸隴干縣管轄,豈能把子與父相提并論;何況吳玠祖上三代均葬水洛北山,壓根就不存在什么“遷徙”問題。
新編《甘肅通史》說:“吳玠(1093——1139),字晉卿,祖籍宋德順軍隴干城(今甘肅靜寧縣),因父葬水洛城(今甘肅莊浪縣),故遷居水洛”,謬哉!“遷徙”之說,不必贅述。而德順軍、隴干縣治地,均在寧夏隆德,而非甘肅靜寧。德順軍宋代在隆德,金代升為德順州仍在隆德,壓根就沒有僑遷靜寧,史載十分明確,不必贅述。隴干縣治地雖有分岐,而它在外底堡這一點卻是看法一致的。那么,這個外底堡又在什么地方呢?明清《平涼府志》均說在隆德。如清代《平涼府志·山川》記隆德縣:“底堡水在縣南二里,源出美高山,西南流入六盤水?!庇纱硕裕]干縣治地當在隆德,而非靜寧。
吁戲,社會科學亦有定律,亦可像數學一樣推導!
注釋:[1]詳見筆者《山海經記載的平涼兩座名山》一文,載于2020年3月4日《平涼日報》
[2]詳見筆者《論莊浪朝那湫的歷史內涵及文化意蘊》一文,載于2019年第1期《西部學刊》
[3]詳見筆者《說“羲皇故里”》一文,載于2018年第2期《華夏文化》
[4]詳見筆者《“羲皇故里”考》一文,載于2019年第13期《西部學刊》
本文作者:張雙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