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苣荬菜拼音JùMǎiCài
別名苦菜、敗醬草[北方地區]、小薊[黑龍江]、苦苣菜、取麻菜
來源菊科苦苣菜屬植物苣荬菜SonchusBrachyotusDC.的全草。夏秋采割全草,洗凈,鮮用或曬干備用。
性味苦,汗。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利濕。用于急性咽炎,急性細菌性痢疾,吐血,尿血,痔瘡腫痛。
用法用量2~5錢。
備注(1)同屬植物裂葉苣荬菜(牛舌頭、山苦荬、苣荬菜)SonchusarvensisL.功效與前種大致相似。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苣荬菜拼音JùMǎiCài
別名荬菜、野苦菜、野苦荬、苦葛麻、苦荬菜、取麻菜(《中藥志》),苣菜(《河北中藥手冊》)。
出處《中藥志》
來源為菊科植物苣荬菜的全草。春季開花前連根拔起,洗凈,曬干。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莖直立,高30~80厘米。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2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基部耳狀抱莖,邊緣有疏缺刻或淺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齒;基生葉具短柄,莖生葉無柄。頭狀花序頂生,單一或呈傘房狀,直徑2~4厘米,總苞鐘形;花全為舌狀花,黃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具縱肋,冠毛細軟。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生境分部生于路邊、田野。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主產河北、陜西、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等地。
性狀干燥帶根全草。根莖四柱形,下部漸細,長3~10厘米,表面淡黃棕色,上部有近環狀突起的基生葉痕,頂端有皺縮或破碎的基生葉,葉下面灰綠色,上面略深,無花或偶帶破碎的殘花。質脆,易碎。以色青綠、無花、無雜質者為佳。
藥理作用抗腫瘤作用。應用美藍脫色的***在試管內測定白血病患者血細胞脫氫酶的活性,苣荬菜水煎濃縮酒精提取液對急性淋巴細胞型白血病、急性及慢性粒細胞型白血病患者血細胞脫氫酶都有明顯抑***用。但對前2種患者白細抱的呼吸并無抑***用(瓦勃氏呼吸器測定)。
性味《河北中藥手冊》:"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補虛止咳。治菌痢,喉炎,虛弱咳嗽,內痔脫出,白帶。
①《河北中藥手冊》:"清熱解毒。治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喉炎,內痔脫出。"
②《常見混淆中草藥的識別》:"治白帶及產后瘀血腹痛,闌尾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熏洗。
復方①治急性細菌性痢疾:苣荬菜一兩,水煎服。
②治急性咽炎:鮮苣荬菜一兩(切碎),燈心草一錢。水煎服。
③治內痔脫出發炎:苣荬菜二兩。煎湯,熏洗患處,每天一至二次。(①方以下出《河北中藥手冊》)
④治闌尾炎:苣荬萊五錢至一兩,紅藤二兩。水煎服。(《常見混淆中草藥的識別》)
備注本品在華北作敗醬入藥,在東北作小薊入藥;參見"敗醬"、"小薊’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