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寓言故事叫畫蛇添足,講的就是楚國貴族祭祀祖先之后,把一壺酒給手下,一壺酒不夠分,大家決定通過畫蛇的方式來決定誰喝這酒。有一個人最短時間畫好蛇,結果看到別人還在畫,他就左手拿著一壺酒,右手繼續畫蛇,給蛇添上足。過了一會,第二個畫好蛇的一把搶過他的酒就喝,一邊喝一邊反問:蛇有腳嗎?只留下一臉迷茫的畫蛇添足之人。很多人讀完得出的一個結論就是:做多余事情反而有害。
圖片來自網絡,涉侵刪
這個寓言就僅僅這么簡單嗎?知常容覺得很多人并沒有真的理解這個寓言的意思,這個寓言充滿人生哲理,不信?一起聽知常容來分析。
我們先來看一看這個寓言講給誰聽的?
這是齊國的特使陳軫講給當時楚國的令尹昭陽聽的,令尹是楚國最高的官職。陳軫代表的是齊國的勢力。令尹昭陽已經擊敗魏軍占領八邑,昭陽的設想是準備挑戰齊國,向東伐齊。在這種情況下陳軫說了這個寓言故事給他聽。
相信各位聽到這里自然明白陳軫不是講一個笑話給他聽,這是兩軍交戰消除戰火的關鍵時刻。但神奇的是昭陽聽完之后就退兵了。
這個寓言故事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威力?這寓言有什么神奇之處?
蛇代表誰呢?蛇就是功勞和爵位。昭陽已經做到最高的官職,再往上就只能讓楚國的王位讓出來了,這等于說蛇已經畫好了,不可能再畫了。
陳軫繼續說,你現在攻打齊國就好比是畫蛇添足,為什么這樣說呢?你的官已經最高了,如果你打贏了,楚王還能賞你什么呢?如果賞不了什么,楚王會不會產生什么想法呢?如果你打輸了,那么你的威名就會掃地,你的令尹的位置可能會讓給其他人了。這是一場對你來說不管是輸是贏都是輸的戰爭,你為什么還要打下去呢?
結果昭陽就真的退兵了。
有些人覺得這是昭陽貪戀自己的位置棄楚國的利益不顧,這是一種為小利舍大義的舉動。但仔細想想,身為楚國的最高指揮官難道連這點覺悟都沒有嗎?
當然不是,畫蛇添足到底觸動昭陽的什么痛處呢?
那就是因為當時的國君叫楚懷王。
這個家伙將楚國從巔峰帶向了地獄,最后自己身陷秦國,死在秦國。楚國當時是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與齊秦并列。楚、齊、趙、魏、韓、燕、義渠聯合成一體,他任總指揮攻打秦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就是他的手下,最后屈原的下場每個中國人都清楚。
屈原為什么不受楚懷王的信任呢?說出來的道理很簡單。
當時上官大夫想與屈原爭寵,只說了這么一句話,《史記》中記載: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楚懷王就發怒疏遠了屈原。這句話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屈原制定的法令,功勞都歸屈原,不但如此,屈原還說非我莫能為。這當然是上官的胡說八道了,但楚懷王就信了。
因為這句話發怒的楚懷王折射出來的性格就是擔心手下的光環太大,不喜歡手下的影響力太大。他很怕百姓不知道自己的功勞,也很怕百姓只知道自己手下的功勞太大。
令尹昭陽并不是楚懷王的親信,而且昭陽很清楚楚懷王這種性格,如果他立下的功勞太大,那么楚懷王沒有什么可以賞了,會做出什么事情來呢?用腳趾頭都能想得出。
昭陽的退兵為自己贏了安全,后來楚懷王將傳國之寶"和氏璧"賜給昭陽,又給他封地,昭陽一生平安的度過。
屈原卻根本不懂畫蛇添足的真正含義,只知道一心為國家,卻從不去考慮這個楚國最高位人的性格和想法,自然落得跳江自殺。當時司馬遷在《史記》中借了一個漁父嘴巴指出屈原的問題。
當時屈原說: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很多失意的朋友都會說出這樣的話來。漁父卻給他指了一條明路:
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但是屈原怎么會想到這些呢?他只會想到自己這么努力為什么會受到這么不公的待遇呢?此出的屈原已經進入牛角尖不能自拔了。因為他沒有想到就算自己這么努力,楚懷王不采用依舊沒有任何作用。
如果他有昭陽那一點點的覺悟,如果他能聽懂什么叫畫蛇添足,或許他的結局不會如此。如果他的結局不是這樣,或許屈原的名氣可能沒有這么大,也不可能成為端午節紀念的對象。這也許就是時也,命也,命也,時也。留下千古清名與當時保全自身或許永遠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此題永無答案。
畫蛇添足表達的不是做多余的事情,而是表達一種物壯則老的道家的思想。物壯則老這句話在《道德經》第五十五章。
這個寓言一點也不搞笑,如果你現在正處在失意之時,那么更應該好好讀一讀畫蛇添足,這不是心靈雞湯,但比心靈雞湯更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