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全球范圍內第四大常見惡性腫瘤,并位于腫瘤相關病死率的第二位。針對進展期胃癌理想治療模式的探討一直是近些年的臨床熱點,尤其對于老齡患者而言,由于生理儲備和功能狀態的退化,其治療效果和預后相對更差。因此,老齡進展期胃癌患者治療方案的選擇更應受到關注。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例,胃癌晚期患者,經過現代治療聯合中醫輔助治療,最終成功切除腫瘤的案例
林大爺,66歲,胃竇部中-低分化腺癌左鎖骨上淋巴結轉移
林大爺,66歲,2018年7月份,便時常感覺到上腹部隱痛不適,呈陣發性,進食后加重,因該癥狀可自行緩解,因此林大爺也并未在意,沒有予以特殊處理。然而在19年元旦期間,林大爺癥狀開始加重,出現進食后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無嘔血、黑便,無腹脹、腹瀉,無發熱、黃疸,近1個月體質量下降5kg。后在兒女陪同下緊急前往醫院檢查。
門診鋇餐造影:胃竇見一邊界不清的充盈缺損,周圍透亮。入院胃鏡檢查:胃竇部見分界不清的中央型潰瘍性腫塊,伴明顯幽門狹窄;活檢病理:中-低分化腺癌。腹部CT:腹主動脈旁可見一枚2.1cm×1.8cm大小的腫大淋巴結影,胃竇、幽門管管壁不均勻增厚。肺部CT:未見確切異常病灶。綜合病史和相關檢查結果,入院診斷:胃竇部中-低分化腺癌左鎖骨上淋巴結轉移,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Ⅳ期。
多學科門診,予以靶向治療聯合化療方案
由于林大爺幽門狹窄需解除梗阻,于入院1周后行胃空腸吻合術,術中未發現腹膜轉移,腹水細胞學檢查結果陰性,但術中取樣的腹主動脈旁淋巴組織中檢測到癌細胞,證實已有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
由于腫瘤已經出現轉移,加上林大爺年紀較高,經過專家討論,決定予曲妥珠單抗聯合卡培他濱和順鉑的靶向治療聯合化療方案,給藥***:口服卡培他濱1000mg/m2,2次/d,連續14d,間隔1周;每周期第1天順鉑80mg/m2靜脈滴注;第1周期第1天曲妥珠單抗8mg/kg靜脈滴注,其后每隔3周每次6mg/kg靜脈滴注。治療過程中患者發生3級惡心、嘔吐,在行止吐劑后仍無法有效緩解。由于治療給陳大爺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其情緒一直低落,甚至產生消極的想法,在經過家人以及專家的鼓勵之后,心態有所好轉。
因治療出現諸多副作用,后引入中醫扶正療法
為了能夠有效緩解治療出現的并發癥,同時減少后續治療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經過專家討論后,決定引入中醫扶正療法。
中醫專家認為,受胃癌影響,患者本身正氣已折,加之靶向治療以及化療后,臟腑受損,脾腎兩虛,先后天之本不固,氣血化生乏源,治療當固本培元,健脾益腎,同時益氣養血以緩急,此時患者虛證為主,應酌用理氣活血藥,又辨證患者陰虛明顯,故采用補血藥材,標本兼顧。經過兩個療程的調理,陳大爺諸項癥狀均得到改善,同時后續繼續予以中醫扶正療法,增強體質,減少后續并發癥的出現。
中醫+靶向+化療,使腫瘤進一步縮小,并成功切除
2個療程結束后,左鎖骨上淋巴結消失;第4個療程前CT檢查提示胃竇部腫塊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較前縮小,療效評價疾病穩定(SD);6個療程結束后復查CT,提示腹主動脈旁腫大淋巴結消失,胃竇部腫塊較前進一步縮小,表明病情已得到臨床控制,療效評價部分緩解(PR)。
綜合考慮患者年齡和疾病進展時間,經多學科會診討論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決定行徹底切除殘留腫瘤組織的根治性手術。成功實施遠端胃癌D2+No.16組淋巴結清掃術,由左及右、自上而下依次清掃淋巴結。術中未見腹膜轉移,腹腔沖洗液細胞學檢查結果陰性。根治性切除術后,患者仍然堅持采用中醫扶正療法,在隨后18個月的隨訪期內,未見復發征象,其生活質量良好,目前仍定期隨訪中。
手術治療是胃癌目前惟一的治愈手段,是降低死亡率、延長生存期的關鍵,但由于胃癌早期缺乏典型臨床癥狀,多數患者初次診斷時已屬晚期,常伴有淋巴結和腹腔內侵襲、轉移,失去手術切除機會且療效不佳、預后差,這部分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10%。
腫瘤的防治既然是一項“系統工程”,那么,在實際操作中,就需要創造性地探索或形成一系列足以貫徹上述防治思想的形式或載體。近些年來,專家們也意識到,單一的治療手段不能給患者帶來最大的臨床獲益,通過多學科的診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癌癥的治療效果,而中醫也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醫藥對于該病有其獨特的理論認識,以個體化辨證為基礎,運用中藥湯劑、固定方、中成藥進行多靶點、多環節調節,改善現代治療引發的副作用,同時能夠提高患者自身抵抗力,防止腫瘤復發轉移。
如今,中醫輔助治療已經貫穿于多個腫瘤的治療過程,能夠減少并發癥和繼發癥;配合放化療,減毒增效;改善機體內環境,調整免疫;或當腫瘤患者已接受手術或放療治療,或化療緩解后,運用中藥防止其復發或轉移,鞏固其療效。
以上相關內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了解更多中醫藥抗癌的朋友也可通過點擊我頭像進行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