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靖主義(appeasementpolicy),l又稱綏靖政策。對侵略者姑息、退讓,犧牲別國利益以求暫時的和平與茍安的妥協政策。
歷史背景
1938年3月,德國吞并奧地利后,又提出割讓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的無理要求。英國首相A.N.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為與德國實現妥協,蓄意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滿足德國的侵略要求。
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德國慕尼黑舉行會議,簽署了《慕尼黑協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獻上希特勒德國"奴役的祭壇"。《慕尼黑協定》是綏靖政策的典型表現。
1939年3月15日,法西斯德國正式吞并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
在西方國家綏靖政策的縱容下,法西斯德國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法自食其果,遭到了法西斯的進攻。從此綏靖主義便成為縱容侵略、姑息養奸的代名詞。
歷史教訓
首先綏靖政策給弱小的國家帶來了莫大的傷害,造成了這些弱小的民族在德意日侵略者的鐵蹄下淪亡。在英法美綏靖政策之下,德國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侵占了萊茵區,意大利侵占了埃塞俄比亞,日本侵占了中國的東三省,后來更是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在綏靖政策之下,弱小國家的利益被出賣,在英法美的縱容姑息之下,德意日侵略者的氣焰更加的旺盛,導致了這些被侵略國家的人民在戰火中飽受戰亂之苦和亡國之痛。
再者對英法美這些帝國主義國家來說,是想要通過綏靖政策從中漁利,但是實際上最終綏靖政策破產,英法美這些帝國主義國家的利益也受到了德意日法西斯的侵奪,最終英法美也沒有免除戰爭的苦痛,不得不對德意日宣戰。
最后,綏靖政策助長了德意日等侵略者的氣焰,使得這些國家對于侵略擴張有恃無恐,變本加厲,最終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