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杜楊楠/
“海麻線包子,是很多老大連人的記憶,現在也有很多年輕人到我們店里來買包子,但更多的顧客說,他們是買回去帶給家里的老人吃。”一位在專營海麻線包子店鋪里工作的員工對記者說。
作為大連當地的傳統美食,海麻線包子是很多老大連人的“一口鮮”,現在還有不少包子店一直在做這道傳統美食。每到海麻線上市的季節,很多大連本地的老人都會到海鮮市場里購買海麻線,自己在家包燙面的海麻線包子。
在奧林匹克廣場地下二層一家專營海麻線包子的店里,員工每天早晨8時就到店,和面、調制包子餡料、燒水上籠屜,忙忙碌碌的一天就開始了。海麻線包子可以用“薄皮兒大餡”來概括:燙好的面搟成約2毫米厚的面皮,包裹著滿滿的餡料,上籠一蒸,香味兒就飄出來了……蒸熟的包子,深色的餡兒透過包子皮就能看到,咬一口,順滑柔軟的餡料滿含“鮮溜”味兒,包子餡里的肉丁不但添香,更提升了口感。包子店的店員說:“我們店里的主打產品是海麻線包子,每天賣得最多的也是它,一天能賣上百份。店里還提供半成品外帶,我們把包子包好冷凍起來,顧客買回家,無需解凍,冷水上鍋蒸15~20分鐘就可以吃了,非常方便。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口感喜好調整時間,有些老人喜歡吃稀溜軟乎的,可以多蒸幾分鐘。”
今年69歲的張阿姨,一說起海麻線包子,滿滿的都是幸福的回憶:“我們小時候家里窮,海麻線包子真是最能飽腹的美食,我們一群小孩兒去海邊撿海麻線,回來挑揀干凈里面的小石子兒、沙子和貝類碎殼,然后浸泡、清洗干凈,簡單地切兩刀,就可以和包子餡了。因為清洗海麻線比較麻煩,所以包一頓包子很忙活,但是吃到這口美食時真的很滿足。”張阿姨說,海麻線包子在和餡時,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要加入油滋啦(豬油渣),比加豬五花肉、肥肉都香。大連本地人有個說法,就是海菜比較吸油,因此通常用海菜做餡,都需要加入較多的油,或者加點兒肥肉丁。“現在有些人還在餡里加粉條、蘿卜絲,這個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來調整,里面加上點兒韭菜提味兒更鮮。也有人在調餡時會加入蒜末提味兒。但不管怎么調,都蓋不住海麻線那軟中帶著韌勁兒的口感和那股特有的鮮味兒。”
海麻線
學名萱藻,主要分布于黃海、渤海沿岸。藻體黃褐至深褐色,單條不分枝,管狀,膜質,叢生,黏滑。生于中潮帶的巖石上或石沼中,也生長在***帶石沼中和低潮帶巖礁上。我國北起遼東半島,南至廣東省海陵島均有分布,生長盛期4~6月。
萱藻味道鮮美,在大連地區稱海麻線,山東沿海一帶稱為海麻線、駱駝毛,浙江沿海地區稱為海通草。
作者:杜楊楠
來源:大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