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鄰偷斧出自戰國.鄭.列御寇巜列子.說符》中的一篇故事,后來演變成了疑人偷斧。
譯文
從前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去了,便觀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人;看那人的面色表情也像是一個偷斧的;聽他言談話語更像是一個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之后,他在翻動谷堆時發現了斧子,第二天又見到鄰居的兒子,就覺得他的言談舉止沒有一處像是偷斧子的。
我們現在的人看了這個故事后,以為古代人愚蠢,不該無端懷疑別人,難道現代人就聰明嗎?非也。現代人的猜測比古代人有過之不及,有的人把猜測當作事實,到處散播謠言,使被懷疑的人身背意外的中傷,精神受到打擊。
這則寓言說明,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以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歪曲客觀事物原貌,不要疑神疑鬼。我們現實中,因謠言而互相攻擊的事例不少。我們應該如何去避免無端攻擊呢?
1,疑人偷各種肉菜,幾家準備大鬧,結果被一個人用事實化解了。在物質十分困難的年代,我們附近村子里,有弟兄三人的父親在60多歲的時候去世,農村的規矩就是春節初二是親戚拜“新年”的必備待客的日子,自古以來就沒有變更。
兄弟三家共同分攤,備好了各種菜品,最緊張的就是魚肉,規矩必須在臘月三十晚上之前都要備好。二家的主婦忙忙碌碌一天到晩上十一點左右就一切順利完成了(老大沒有老婆),只等初二的早上上桌。大家菜做好了后就將各種菜攤放在大桌子上,都進房里去睡了。家里人都在家睡,沒有離人,第二天一早起來,大部分的菜都不見了剩下10%左右,二妯娌互相猜疑,分析外面的人肯定進來不了。老二媳婦跑到下面自己家族的人家里去說,這個女人會勸人。她說不要瞎猜疑,她說現在過年的老鼠特別多,你今晚上放一些菜在桌子上試一下,看有老鼠沒有?
二家的主婦疑心未減,老二媳婦按下家自己屋的女人提示,放一些菜在桌上,叫小孩子們都去睡了,她們二個女的把燈一滅等著,不一會十幾只大黑老鼠就匆匆地跑上桌搶的打架。二個主婦立即開燈,謎底終于揭開,避免了一場妯隙之間的大戰。然后初一又到處去籌錢買菜,當時的菜也是不好買,只有湊合一點較差的菜待客。
2,疑人偷鵝,農村人愛養家禽家畜,也經常有失竊的現象。也是在困難時期,一家突然失去了一只下蛋的鵝,那等于是奪走了他家買鹽的財路,當時農村沒有什么經濟收入,靠點雞蛋、鵝蛋換鹽吃,這家像發瘋一樣在群子子罵了個三進三出。結果一個愛造謠生事的刁人暗中跟失鵝的一家講,可能是xx他家偷去了。失鵝的家庭主婦就站在被冤枉的一家附近旁敲側擊的罵,算是半點名,這一家終于就坐不住了,他們家也站出來對罵。造謠生事的人其實也是在制造寃,假,錯誤的輿論。
被罵的一家就要想一個辦法來報復一下失鵝的一家。這個造謠生事的家伙又跑到這一家來造謠生事當參謀,于是兩家對罵十分熱鬧,這個造謠生事的小人卻在暗中高興了。
最后這一家想了一個辦法,他們一家最好的家當就是一件老羊皮襖子,而且也是村里人十分羨慕的一件衣服。這個主婦便安排他家的孩子在大人上工去了后送到他家的一個暗處放著。然后就說羊皮襖子不見了,全塆到處喊叫不停,也是圍著村子轉幾次的叫罵,說這肯定是有人故意偷我家的皮祆子的,于是邀約幾個人到他家去搜,可想而知,皮襖子搜出來了。于是兩家大戰又開始了,雙方都罵對方是強盜,戰火紛飛。最后鬧到大隊書記那里,鬧到***都無法調平。
不久那村子里在晚上有一家的雞又在叫,大家一起來圍著一個偷雞賊,最后送到大隊,大隊一審問,他講在村里來偷過了幾次,其中一次就偷了那家失竊的一只鵝。結真相大白真相大白。大隊書記把對罵兩家找到一起,一頓猛烈的批評,最后雙方都覺得對不起,雙方互陪不是并說:“我聽信了別人的話去懷疑你去罵你,我不對”;先被罵的一家說你先不搞清楚說我偷鵝,我就用辦法說你偷了皮祆子。你罵我偷鵝,我借故罵你偷皮祆子。其實我們都是被冤枉的,受別人造謠挑撥的。我們都應該罵那個造謠傳謠的小人。
結語:
我們與人相處,一定要互相尊重,不應該瞎猜疑,特別遇到事情都要好好分析一下,特別要聽那些壓禍的人的勸解,像第一個例子,那個二兒媳婦兒聽信了真心的勸告,最后發現偷肉菜的是老鼠而不是人,把一場大戰化解了。
是二件是是鵝的一家聽信了挑事的小人的聳擁,去瞎猜疑引發的互相大戰,結果事情搞清楚,是那個小人挑事引起的大戰。
因此,我們在與人的相處中,一定不要瞎猜疑,同時對勸架的人也要正確的分析,特別警惕那些造謠生事的小人,不要聽信他們的謠言而去傳謠惹起禍端。你們雙方對罵大傷元氣,而那些小人卻在幕后開懷大笑,不過這樣的人遲早要吃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