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璟璟
鋪天蓋地的“破防”沒火多少時候,網友們的口頭禪迅速迭代,“emo”成了年輕人的新寵。“我emo了”一下子成了萬用語句,四六級過不了線、工作一直加班怎么都忙不完……“我emo了”。這到底是什么意思?“emo”原本是一種情緒化的音樂風格,但到了互聯網世界里,被網友們衍生出“喪”“憂郁”“傷感”等多重含義。網絡上流行的“我emo了”主要是指情緒上不穩定的人,相關意思可以延展為“我頹廢了”“我郁悶了”“我不開心了”等等。(揚子晚報)
新奇的流行語,永遠在速朽,永遠在推陳出新。不斷習得和使用網絡熱詞,在今天似乎已經成為潮人標配,從某種程度上,這也是線上社交文化的一種約定俗成。從yyds到emo,越來越多英文字母嵌入了中文語境的表達譜系。所謂的“不好好說話”,實則很難界定為是一種主觀上的惡搞、整蠱或反抗,而更像是一種表達無能和話語惰性的綜合征。當然,“我們都有病”的世界里,那些反常的,也就成了尋常、正常和日常了。
幾乎所有的網絡熱詞流行語,都會有一個病毒式傳播擴散的過程。到最后,幾乎所有人都加入了這場虛無的復讀與復述。“我emo了”,最初不過是小眾音樂術語的一種援引、化用,但機緣巧合之下,其迅速走紅,乃至泛濫成災。于是乎,emo在不斷擴充內涵外延,不斷拓展使用場景中,漸漸變得無所不包。而這,也加快了其去意義化和空洞化,以及速生速滅宿命的到來。
發生在emo一詞身上的流變,我們屢見不鮮。最典型的,也許就是PUA一詞在近一年的語義延伸與演變了。時至今日,PUA已經從原本的兩性情感領域的專有詞匯,變成了一種通用的萬能之詞。于是乎,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pua,與之同理,哪里有不開心哪里就有emo。很多時候,對于流行熱詞不管不顧的借用,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失語癥”罷了——我們不知道如何表達,不知道如何精準地、高級地、個性化的表達,用流行語于是乎成了某種庸眾的趨同。
遣詞造句太累,流行熱詞信手拈來豈不方便?只是,習慣了被熱詞流行語投喂的我們,真的知道自己想說些什么、在說些什么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報料***: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