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明熹宗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陽羨派”詞領袖陳維崧出生于江蘇宜興一個書香仕宦之家。
祖父陳于廷是明末東林黨的中堅人物,父親陳貞慧反對“閹黨”,是當時著名的“四公子”之一。
陳維崧少負才名,文思敏捷,詞彩瑰瑋絢麗,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曾譽之為"江左鳳凰"。
公元1644年,大明顛覆,清朝建都,彼時陳維崧剛剛20歲,其后因其文采精華免試入讀國子監。
可是,他的好運并未由此開啟,此后的三十多年里,他都未曾得到官職,四處飄零,顛沛流離,嘗盡了人生之苦。
但其有才名,所以與他交往的也都是社會名流,吳偉業、冒襄、王士禛都等與他有過交集,還與朱彝尊合刊過《朱陳村詞》。
直到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54歲的陳維崧召試鴻詞科,被授予翰林院檢討,參與修纂《明史》,才終于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
陳維崧詞作甚多,現存《湖海樓詞》尚1600多首,其詞以豪放為主,兼有***嫻雅之作,除了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外,他多抒寫自己的懷才不遇及國家興亡之感。
今天分享的這首《好事近分手柳花天》就屬于后者,是一首抒發懷才不遇的酬答之作,含蓄蘊藉,自有一種內在的感人力量。
分手柳花天,雪向晴窗飄落。轉眼葵肌初繡,又紅欹欄角。
別來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猶昨。話到英雄失路,忽涼風索索。——清陳維崧《好事近·分手柳花天
簡譯:
我們在暮春的時候分別,那時柳絮滿空,它們如雪花般紛紛揚揚地灑落在窗前。
轉眼之間已是夏末秋初,園中葵花初綻,像錦繡般鮮美,一朵艷麗的紅花倚靠在欄邊。
雖然是短暫的離別,可世事卻已煥然一新,只有我們倆個失意的人還依如從前。
說到仕途失意懷才不遇之時,忽然涼風索索,令人感到不寒而栗。
賞析:
陳維崧的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由時間的流動寫到時事的變遷,抒發了人生失意懷才不遇的憤懣感慨之情。
上片寫景,4句話,22個字,從時間的角度,分別描繪出離別和相聚兩幅圖畫,第一幅圖畫是描過去之情形,是送行圖。
暮春時節,漫天飛舞的柳絮如雪花一般,飄飄揚揚地飛落在紗窗上,彼時,陳維崧要離家去往蘇州,史可程為其餞行。
“雪向晴窗飄落”,這一句是反用典故,晉朝才女謝道韞有“未若柳絮因風起”之句,陳維崧反用其意,春日晴空,絮如白雪,意境更為開闊。
第二幅圖畫是繪眼前之景,夏末秋初,葵花初綻,滿園金黃,如錦繡一般艷麗,欄桿一角還有一朵鮮艷的紅花,滿眼燦爛。
此時,陳維崧從蘇州回到宜興,史可程為其擺酒接風,兩個好友對飲小酌,敘離別之情,道平生之意,是歸來景。
四句話,簡短精練,作者抓住代表節令的物候,自然地從暮春時節過渡到夏末秋初,表達了對時光飛逝的感慨之情。
上片寫景是為下片抒情做鋪墊,以光陰飛逝寓自己仕宦蹉跎,抒懷才不遇之意。
“別來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猶昨。”,作者筆鋒一轉,從上片時間的流轉寫到下片時事的變遷。
入清后,他們二人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社會大變動,可唯一不變的就是他們都有著落寞失意的人生。
從20歲起,到入讀國子監,再到如今41歲的四處飄零,20多年的光陰如白駒過隙,陳維崧依舊郁郁不得志,沒有一官半職可加身。
“自古道,才人無命。”、“話到英雄方失志”,他把心中的憤懣抑郁和不滿落諸于筆端紙上,就如這“只吾徒猶昨”一般,語雖盡意未猶,滿腹的悵然若失。
詞的結尾“話到英雄失路,忽涼風索索。”兩句,可謂縱筆抒懷,英雄失路,是作者長期不入仕宦的壓抑心態,涼飆驟發,索索有聲,是寓情于景,是失意、落寞人生的無奈和悲涼,擲地有聲,悵然之情令人淚目。
這首詞的前面有一個小序,記錄此詞的寫作背景,并明確了它是酬答好友史蘧(qu)庵的和詞。
史蘧庵,即史可程,號蘧庵,河南人,崇禎十六年進士,明朝官員,皇帝身邊的近臣。
這個人有才氣沒節氣,先是投降闖王李自成,清兵入關后又降清,被世人稱之為貳臣。
清統一中原后,他未得到出仕的機會,長期流寓南京、宜興等地,陳維崧和他交往甚密,集中唱和作品頗多。
明朝滅亡時,陳維崧20歲,入清后,免試入國子監,盡管才華出眾,但卻長期未曾得到官職,可謂懷才不遇,身世飄零。
史可程雖無氣節但有文采,二人的身世也有相似的地方,都是長期郁郁不得志之人,所以惺惺相惜。
康熙五年夏天,陳維崧從蘇州回到宜興老家,史可程為其設宴接風,作《喜余歸自吳閶》相贈,陳維崧依其原韻寫下這首悲愴之作《好事近分手柳花天》,嘆身世飄零,書懷才不遇,讀來令人動容。
注:本文為劉玲子candy原創,謝絕搬運和抄襲,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不妥聯系立即刪除,謝謝您的關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