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699pic.com夕海
01上網(wǎng)的時候,往往可以在評論區(qū)見到這樣的話:“作者三觀好正”、“天吶怎么會有人這樣想,三觀也太不正了”、“真是三觀盡毀。”批評一個新聞事件的事主,大家會說“三觀這么歪,怪不得會做出這么過分的事”。女孩子談戀愛,標準之一是要找“三觀正”的男朋友。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三觀”才是正確的呢?
你會發(fā)現(xiàn)有一些事,大部分人的“三觀”幾乎是一邊倒的:
比如說,之前發(fā)生的“孕婦被打”事件,評論區(qū)群眾幾乎清一色地是站在被毆打孕婦一邊的。個別有人為打人的網(wǎng)紅辯解,或者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之類的,都會遭到謾罵。
比如這幾天大火的“吳秀波送陳昱霖進監(jiān)獄”事件,有的人罵吳秀波是渣男說女孩子沒有早日認清,有的人說“這就是做小三的代價咎由自取”。但不管是站哪一隊,大家在一件事上還是達成共識的:婚內(nèi)出軌的行為非常惡劣。
圖片來源:699pic.com夕海
但是另一些事,你會發(fā)現(xiàn)不同人的“三觀”大相徑庭:
比如前幾天某平臺熱榜上有個問題,叫做“有女朋友,但是又遇到更喜歡的怎么辦?”因為沒有涉及到“已婚”這個條件,有不少人表示“結(jié)婚之前選擇更好的對象是人之常情”,而另一些人認為“只要自己有對象,對其他的異性有好感就是天理難容的,就是渣男/渣女”。并且兩方都覺得另一種觀點是“三觀不正”。
我提出了一種中性的“理性看待戀愛”的策略,即把抽象的“好感”量化為具體的因子和參數(shù),通過加權(quán)求和來算“匹配指數(shù)”。結(jié)果又被噴“把人當成貨物稱來稱去”、“物化女性”、“愛情這么神圣,你怎么能打分呢?”
在無數(shù)篇文章中被夸“小姐姐三觀好正”的我,因為提出了“戀愛匹配指數(shù)”,結(jié)果收到了攻擊性的私信說“像你這樣的人不配擁有愛情”。(貓:一臉無辜)。
02在一些情況下,三觀正不正,其實只是“你認不認同”的意思。
如果一個人說的話剛好符合你的心意,你就會覺得他“三觀正”。反之,你就會覺得他三觀不正,甚至?xí)J為他整個人都壞透了。
當你夸一個人“三觀正”的時候,其實僅僅是想表達“我認同你的觀點”罷了。
因為所有人都覺得自己的三觀是正確的。
圖片來源:699pic.com夕海
每個人的“三觀”,都是由成長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共同決定的。在印度,“遺產(chǎn)極少分給女兒,大部分分給兒子”的行為是非常正常的現(xiàn)象,但是在中國,這樣做的人大概率會被抨擊“三觀不正”。
即使是同一個國度,不同環(huán)境下成長的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也有很大差異。比如我大四的時候因為室友要求“四星級***起訂”而沒有和她們一起參加畢業(yè)旅行,甚至還覺得她們鋪張浪費、揮霍父母的血汗錢,三觀不正(她們家境優(yōu)渥,我家庭條件很一般)。然而現(xiàn)在自己收入增加以后,偶爾也會頭等艙+五星……真香。
戀愛觀也是類似的。有些孩子的父母鼓勵孩子體驗異***往的樂趣,這樣的孩子就會更注重個人的感受而不是“從一而終”,認為“喜歡上別人了就和現(xiàn)任分開”沒什么過錯。另一些孩子所在的家庭保守,或者是身邊親近的人因為情感破裂受到傷害,他們就會相信“因為喜歡別人而離開現(xiàn)任是不正確的”(也有相反的,自己的父母因為出軌感情破裂,后來自己也容易移情別戀,這是另一個角度的問題了)。
目前市面上各大社交媒體資訊都在做一件事:根據(jù)你的瀏覽習(xí)慣判斷你的喜好,并且推送更多你喜歡的內(nèi)容。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競爭就是用戶心智搶奪戰(zhàn),每一個APP都在窮盡所能地吸引你的注意力,為此背后有數(shù)以百計的工程師以各種方式優(yōu)化算法、界面、功能……為的就是讓你“喜歡”。
殊不知,你接受的所有觀點都經(jīng)過了兩層過濾:
第一層,是社交媒體,它們過濾出了你“喜歡”的部分。
第二層,是你大腦的選擇性吸收。人腦天生會對自己偏好的內(nèi)容更敏感,更容易記住;而不感興趣的東西看過就忘。
長時間看到這些被篩選過的內(nèi)容,必然會造成認知和眼界的狹窄。你會覺得世界就是你想的模樣而忽略了多樣性。
當有一天,一個不屬于“你喜歡”范疇的觀點,以難以忽略的方式在你的視線中出現(xiàn)時,你會氣憤地反駁:“真是三觀不正!”
03在另一些情況下,幾乎所有人的三觀都“一邊倒”。比如前面寫到的孕婦被毆打、婚內(nèi)出軌,大家都會覺得這些事件中的“加害方”是“三觀不正”的。
這些事件和前面那種雙方各執(zhí)一詞互相認為對方“三觀不正”的差別是,都涉及到了“傷害”。
傷害到別人的行為,大多數(shù)人都會認為是錯誤的。
喬納森·海特提出了5種“道德的基礎(chǔ)”(這里的“基礎(chǔ)”,你可以理解成一種組塊,構(gòu)成人類道德情感的基礎(chǔ)組成部分)。這五種類似于我們認為“不應(yīng)該傷害別人”這樣的觀念,其實是人類進化的結(jié)果。
1關(guān)愛/傷害基礎(chǔ)
比如前面寫到的“孕婦被毆打”,還有各種家暴、虐童事件總是容易讓人義憤填膺。哺乳動物的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悉心照料才能活下來。我們認為“傷害”是錯誤的,認為“關(guān)懷”是好的觀點,正是基于“要照料脆弱的后代”這樣一種本能。
2公平/欺騙基礎(chǔ)
當我們遇到不公平事情的時候常常會非常生氣,并且想方設(shè)法去“揭露”這些不公平的行徑。如果在生活中有個朋友總是有欺騙別人的行為,我們會下意識地遠離他。公平/欺騙基礎(chǔ)的進化能使我們覺察到那些在“合作行為”中可能是“好”的或者“壞”的伙伴,并且遠離“壞”的伙伴,保證自己的利益不會蒙受損失。
3忠誠/背叛基礎(chǔ)
這里的“背叛”主要指的是背叛集體。比如,抗戰(zhàn)時期的“漢奸”。千百萬年來,人類通過團隊協(xié)作生活在一起,完成個體難以完成的任務(wù);損害集體的利益的結(jié)果是集體中每個人都會受害。這種進化讓我們信任并且回報“有團隊精神的人”,排斥甚至殺死那些背叛集體的人。
4權(quán)威/顛覆基礎(chǔ)
這種基礎(chǔ)是為了應(yīng)對在社會等級制度內(nèi)形成的挑戰(zhàn),比如孩子在小的時候要服從父母,下級要服從上級。一方面是便于管理維持社會秩序,另一方面也是便于“權(quán)威”的“上級”對“下級”的保護(父母要求或者不允許孩子做某些事,是為了保護孩子,觸電、溺水的大多是“不聽話”的孩子)。
5圣潔/墮落基礎(chǔ)
當你聽說一個變態(tài)殺人狂“吃掉人”這樣的事,下意識會覺得惡心。“惡心感”(圣潔/墮落基礎(chǔ))其實是為了避免人獲得疾病而進化出來的(因為吃掉同類感染疾病的概率更大,就像生吃淡水魚比生吃海水魚更容易感染寄生蟲)。
圖片來源:699pic.com夕海
04道德還有一個特點,叫做“無論感性選擇什么,理性都會為它找到解釋”。
你會發(fā)現(xiàn)當你認定一件事的時候,已經(jīng)準備好了一千個理由來自圓其說。一旦有人想要試圖證明你是錯誤的,大腦就會自動幫你開啟“戰(zhàn)斗模式”,用你的一千個論據(jù)支撐自己的正確,用另外一千個理由證明對方的錯誤。
如果你經(jīng)常看辯論賽的話,時常會有“兩邊都說的好有道理”的感覺。
可生活不是辯論,如果你總是認定“只有自己的三觀是正確的”,那未來屬于你的路,必將越走越窄。
錯過不同聲音的同時,也失去了更多的快樂。
圖片來源:699pic.com夕海
05所以,究竟什么樣才叫“三觀正”?
對于道德性問題,涉及傷害、欺騙、背叛,普世道德認為是錯的(有些人的標準會放寬到“只要不傷害別人都是道德允許的”)。不符合普世道德的,會被大部分人認為“三觀不正”。
對于非道德性問題,原本就沒有“三觀正不正”,有的只是合不合你的心意。只是多次篩選以后,你誤以為自己眼中的就是真相。
保持***的心,多聽不同意見,友善討論,廣泛涉獵,避免自己被只言片語蒙蔽了雙眼。不是為了爭孰是孰非,而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修養(yǎng)更高、眼界更寬闊的人。
PS:最近在看一本講道德心理學(xué)的書,叫《正義之心》,非常有意思。今天這篇文章引用了書中的兩個小觀點(道德的5個基礎(chǔ),還有休謨的理論)~感興趣的同學(xué)可以自行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