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
1.成語的主要來源為()、()、()和()。
【答案】神話寓言歷史故事詩文語句口頭俗語
【解析】
成語的來源成語來源廣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神話寓言
精衛填海(《山海經·北山經》)
天花亂墜(《高僧傳》)
愚公移山(《列子·湯問》)
守株待兔(《韓非子·五蠹》)
刻舟求劍(《呂氏春秋·察今》)
火中取栗(法國拉封丹《猴子與貓》
2.歷史故事
望梅止渴(《世說新語·假譎》)
完璧歸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聞雞起舞(《晉書·祖逖傳》)
四面楚歌(《史記·項羽本紀》)
夜郎自大(《史記·西南夷列傳》)
3.詩文語句
發號施令(《尚書·冏命》)
學而不厭(《論語·述而》)
舍生取義(《孟子·告子上》)
困獸猶斗(《左傳·宣公十二年》)
短兵相接(《楚辭·九歌·國殤》)
老驥伏櫪(曹操《龜雖壽》)
物換星移(王勃《滕王閣序》)
一視同仁(韓愈《原人》)
4.口頭俗語
“狼子野心、眾志成城、千夫所指”等,都來自古代俚語。“一干二凈、三長兩短、千方百計、指手畫腳”等,都來自后世口語。
【出處】黃廖版《現代漢語》增訂六版,上冊P250.
2.成語有不同的結構,例如“古今中外”是()結構,“世外桃源”是()結構,“包羅萬象”是()結構,“逍遙法外”是()結構,“毛遂自薦”是()結構。
【答案】聯合偏正動賓補充主謂
【解析】
四字格的成語有下列五種基本結構:
聯合結構光明磊落古今中外起承轉合
偏正結構世外桃源后起之秀慘淡經營
動賓結構包羅萬象顧全大局墨守成規
補充結構逍遙法外流芳百世危在旦夕
主謂結構毛遂自薦百花齊放衣冠楚楚
【出處】黃廖版《現代漢語》增訂六版,上冊P251.
3.成語有不同的結構,例如“畫蛇添足、解甲歸田、見風使舵”是()結構,“調虎離山、引狼入室、請君入甕”是()結構,“寧死不屈、稍縱即逝”是()結構,“三三兩兩、卿卿我我”是()結構。
【答案】連謂兼語緊縮重疊
【解析】此外還有連謂結構,如“畫蛇添足、解甲歸田、見風使舵”;兼語結構,如“調虎離山、引狼入室、請君入甕”;緊縮結構,如“寧死不屈、稍縱即逝”;重疊結構,如“三三兩兩、卿卿我我”等。
【出處】黃廖版《現代漢語》增訂六版,上冊P251.
4.()是群眾口語中通俗精練、含義深刻的固定語句。
【答案】諺語
【解析】諺語是群眾口語中通俗精練、含義深刻的固定語句。
【出處】黃廖版《現代漢語》增訂六版,上冊P252.
5.()是指口語中短小定型的習用的短語,大都是三字格的()短語,也有其他格式的。
【答案】慣用語動賓
【解析】慣用語是指口語中短小定型的習用的短語,大都是三字格的動賓短語,也有其他格式的。
【出處】黃廖版《現代漢語》增訂六版,上冊P252-253.
《文化要略》
1.***教在中國的流傳也引入了***風格的建筑,以***寺、()和()最為常見。
【答案】塔***墓地
【解析】***教在中國的流傳也引入了***風格的建筑,以***寺、塔和***墓地最為常見。
【出處】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第四版P156.
2.廣州()始建于唐代,相傳最早為唐代初年來華傳教的***人()所建,旨在懷念圣人***。
【答案】懷圣寺宛葛素
【解析】廣州懷圣寺。始建于唐代,相傳最早為唐代初年來華傳教的***人宛葛素所建,因懷念圣人***而稱“懷圣寺”。
【出處】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第四版P156.
3.泉州(),又名麒麟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即回歷400年;300年后,耶路撒冷人()重修。其門樓建筑形式正是11世紀到16世紀***通行的建筑,寺內有石刻***文《()》,至今保存完好。
【答案】清凈寺阿哈馬古蘭經
【解析】泉州清凈寺,又名麒麟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即回歷400年;300年后,耶路撒冷人阿哈馬重修。其門樓建筑形式正是11世紀到16世紀***通行的建筑,寺內有石刻***文《古蘭經》,至今保存完好。另外,泉州市東門外,還有一座***教圣墓,當地又稱“三賢四賢墓”,相傳即為唐初來華傳教的***四門徒中的二人之墓。
【出處】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第四版P156.
4.揚州的()相傳為南宋時來華傳教的***十六世裔孫()所建,寺內禮拜殿的建筑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筑的樣式,是中阿風格相結合的產物。
【答案】仙鶴寺普哈丁
【解析】揚州仙鶴寺。相傳為南宋時來華傳教的***十六世裔孫普哈丁所建,寺內禮拜殿的建筑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筑的樣式,是中阿風格相結合的產物。揚州現在還有普哈丁的墓園,當地稱為“***堂”,其建筑也為***常見的形式。
【出處】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第四版P156.
5.杭州的(),又名真教寺,創建于唐代,元代()重修,現存大殿仍為元代遺物。
【答案】鳳凰寺阿老丁
【解析】杭州鳳凰寺,又名真教寺。創建于唐代,元代阿老丁重修,現存大殿仍為元代遺物。
【出處】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第四版P156.
《對外漢語教學引論》
1.論述題: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答案】
(1)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與文化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二者不可分割。
(2)語言是用于記錄文化的符號體系,是文化的主要載體。
(3)語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進和制約。
(4)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給我們的啟示是:語言與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是一個整體。要真正理解或研究一種文化,必須掌握作為該文化符號的語言;而要習得和運用一種目的語,必須同時學習該語言所負載的文化。
【解析】
(1)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與文化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二者不可分割。語言和文化都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都是人們出生以后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獲得的。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社會性、系統性以及不斷發展的特點,語言也同樣具備。一種文化不可能沒有與之相應的語言;抽去文化內容,語言也不能獨立存在。
(2)語言是用于記錄文化的符號體系,是文化的主要載體。語言是文化中的特殊組成部分,其特點在于語言不僅本身是文化的一種形態,而且還是記錄其他部分文化的符號,成為反映文化的一面鏡子。語言之所以能發揮文化載體的功能,是由于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也是交際的主要工具;而文化的創造和發展離不開人的思維活動和社會成員之間的交際活動。文化的形成需要由語言來表達,文化的
保存需要語言、特別是書面語的記載,而文化跨越時空的傳播更需要借助于語言這一重要工具。
(3)語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進和制約。上邊談到文化是由于有了語言而得以表達、保持和發展、傳播,語言的豐富多彩由文化內容的豐富多彩所決定。文化的發展必然帶動語言的發展,如新詞語的產生就是很好的說明;語言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另一方面,文化與語言也在互相制約,如漢語把顏色分為七色,有的語言則只有五色、三色甚至兩色,顯然這類語言對顏色文化的認識就不如前者豐富。而要發展其對顏色的認識就必須增加有關顏色的詞語。不能很好地掌握一種語言,就無法理解、體會該語言所表達的文化;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點又形成了語言結構、語言運用規律的差異,從而制約了跨文化交際中語言的理解和表達。
(4)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給我們的啟示是:語言與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是一個整體。要真正理解或研究一種文化,必須掌握作為該文化符號的語言;而要習得和運用一種目的語,必須同時學習該語言所負載的文化。對目的語的文化了解越多,越有利于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
【出處】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P121-122.
2.()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行為。這種交際主要是通過語言來進行的,稱為()交際。
【答案】跨文化跨文化語言
【解析】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行為。這種交際主要是通過語言來進行的,稱為跨文化語言交際。
【出處】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P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