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江河湖泊里棲息了大量的魚類,常見的就有鰱鳙、草魚、青魚、鯽魚和鯉魚,還有一些不長見到的有長江鱘魚、江豚、胭脂魚等受保護物種。
但鳤魚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還是第一次聽說,即便是居住在江河岸邊的居民,也不一定見過,甚至連聽都沒聽說過,因為鳤魚已經離開我們的視線太長了。
胭脂魚
認識鳤魚鳤魚又稱刁子魚、麥稈刁、昌刁、刁桿,是屬于鯉科魚類。鳤魚從外形上看去和鱤魚有點相似,但明顯的特征是魚嘴部位,鱤魚口大而鳤魚口小。鳤魚魚身整體細長,魚頭偏小整體呈錐子狀;鳤魚背部顏色呈藍綠色,魚肚部分則是銀白色,偶鰭和臀鰭桔黃色,尾鰭灰黑色。
鳤魚
鳤魚是屬于雜食性魚類,但實際上偏向肉食性。幼魚期,在自然水域里主要是以水蚯蚓、水蜈蚣、龍虱、紅娘華、水斧、松藻蟲,以及水生昆蟲和枝角類為食;而成年的鳤魚,主要捕食小魚、小蝦為食。
鳤魚是常年棲息于江河、湖泊之間,并具有江河洄游繁殖習性,從不進入海水或淡、海水區域。鳤魚是屬中大型魚類,但生長速度較慢,從幼苗期長到成魚,需要3~5年的時間,最大可長到20~30斤左右。
每年的4~6月份之間,是鳤魚進入繁殖期,同時也是南方地區進入汛期,所以鳤魚在此時,會進入江河急流中產卵繁殖,而緩流區域則無法產卵。繁殖過后的鳤魚,從7月份往后則再次回到湖泊棲息,但險些走向了不歸路!
瀕臨滅絕的鳤魚鳤魚我們雖然不常見,但據老一輩漁民說,早在二三十年前的湖泊中,這種魚還是比較常見的,尤其是繁殖后的鳤魚,都會游進各大湖泊中。但由于隨后幾十年的過度捕撈,以及水利開發和水資源污染等原因,導致鳤魚的種群數量極度下降。
來源光明日報
而素有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之稱的鄱陽湖,原本是鳤魚最喜歡棲息的地方,然而在2012年才在湖內發現一尾鳤魚,之后再也沒有發現鳤魚的蹤跡。因此,在2016年修訂的《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中,而鳤魚的保護等級,現已上升為極度瀕危。
最近,據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在鄱陽湖都昌松門山水域,進行水生生物資源監測時,意外發現一尾長約23厘米,體重47.4克的鳤魚。隨后,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禁捕辦介紹,鄱陽湖距上次發現鳤魚已長達十年之久了!
來源中新網
鳤魚能否“絕處逢生”?根據2020年11月份,長江漁業科研人員在長江監測過程中,位于長江宜昌段調查野生中華鱘,在長江自然繁殖能力時,無意中發現一條鳤魚。而漁業科研人員在2017年6月,在湖北洪湖長江段也曾發現1尾鳤。
隨著長江流域十年禁捕的實施,加上近些年污染源和污水的整治,使得江河湖泊的水質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尤其是對水生動物繁衍生息,構成嚴重威脅的電捕、絕戶網、毒、炸等違法活動的嚴厲打擊,鳤魚的數量很有可能逐漸恢復。
鄱陽湖鸕鶿捕魚
所以一些漁業科研人員認為,鄱陽湖將會是鳤魚種群恢復的發源地,但這個過程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不過,鳤魚的種群恢復,將會給其它魚類帶來災難,因為鳤魚和鱤魚一樣,都是屬于兇猛的肉食性魚類,有望再次成為江河之中的“霸主”。
浩瀚的長江水系里,共分布有魚類約435個品種,但至今還未采集到的魚類約有130種。因此,對漁業資源的保護,要人人監督,從你我做起。
關于鳤魚的種群恢復,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呢?你又有什么更好的建議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轉發,謝謝!
聲明:部分資料參考中國新聞網,文中圖片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