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8年的電影《荊軻刺秦王》中,秦王嬴政在得知自己并未嬴子楚的兒子,而是呂不韋的骨肉后,痛苦地問呂不韋為什么不說出來,要隱瞞他這么多年?
得到的回復卻是,呂不韋想讓自己的兒子成為統一六國的霸主,成為天下的王。
呂不韋懸梁自盡后,秦王向著已成為尸體的呂不韋,喊了一聲父親。
2001年的香港電視劇《尋秦記》,更是在前人影視劇的基礎上再做突破,直接將秦始皇塑造成了穿越人物。
通過影視劇的解讀大家會明白,古往今來,秦始皇的身世一直都是個謎,否則又怎么會有那么多影視劇的創作來映照那些論點。
有人相信秦始皇非嬴子楚親生兒子的說法,也有人堅持秦始皇的確是嬴子楚嫡出的肯定,前者被認為是茶余飯后的談資,而后者就一定是不刊之論的事實嗎?
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歷史背后,又有多少被隱藏著的歷史真相?等待我們去發掘,對于秦始皇的身世之謎,河南大學文學教授的王立群老師曾在一期百家講壇的歷史解讀中,有過系統化的分析。
2011年11月22日,百家講壇邀請王立群老師進行《史記》的解讀,在這一期中,王立群向人們講述了如何從眾說紛紜的兩種觀點中,精準解讀秦始皇的身世,如何通過邏輯推演查明事物背后的真相?
公元前249年,嬴子楚通過呂不韋的運作,獲得了燕昭王和趙武靈王的軍事支持,又加上秦國內部華陽夫人的保護,這位在趙國做了多年人質的階下囚,一躍成了秦國的王。
但繼承王位的嬴子楚,卻在登基三年后撒手人寰,留下一個年僅十三歲的兒子嬴政,和如日中天的秦國。
當少年嬴政走上皇位時,因為年紀過小,只有十三歲,加上生母趙姬曾經做過呂不韋的小妾,所以很多人說呂不韋當上秦國丞相,是“父憑子貴”。
嬴政究竟是呂不韋和趙姬所生?還是嬴子楚和趙姬所生?這位千古一帝始皇帝的身世之謎,不僅在當時被人們所議論討論,更是為后世的人們留下了一道歷史謎題。
為什么秦始皇的身世會有這么大爭議?原因是在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中,有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論調。
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關于秦始皇的身世之謎,用了“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來概括。
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在趙姬成為嬴子楚的姬妾之前,隱瞞了自己懷有身孕的事實,后來成為嬴子楚的姬妾后,才生下了兒子嬴政。
僅僅十二個字的描述,就將秦始皇的身世之謎一筆概括。
通過背景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趙姬的身世,除了是趙國邯鄲的絕色歌姬和呂不韋的愛妾外,更是偷梁換柱地在懷有身孕時嫁給了嬴子楚,做了一回攀龍附鳳的野心家。
《史記》中所記載的這段話,雖然不能完全肯定嬴政是呂不韋的親生兒子,但卻用肯定的口吻告訴人們,嬴政不是秦國人,更不是嬴子楚的親生兒子,因為在趙姬嫁給嬴子楚之前,就已經懷有身孕。
對于這一說法,同為正史的《后漢書》,與距離秦朝一千多年后的《資治通鑒》都肯定了司馬遷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秦始皇非親生的說法。
而且《后漢書》中,更是加入了人物對話和情節描述:
“呂不韋見異人無子,意欲有秦國,即求好女以為妻,雖知其有身,而仍獻之王,后產始皇帝。”
這段文字雖然比史記中的描述要多出一些字,但意思卻更加明確。
呂不韋見嬴子楚沒有子嗣,所以將懷有身孕的趙姬送給了他,于是后來嬴政降生,成了始皇帝。
對于這些寫在各家正史上的說法,王立群老師則認為,這些判斷還有一些待商榷的地方。
因為同樣是出自司馬遷之手的《史記》,卻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著截然不同的論述: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曾于趙時,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政生于邯鄲,姓趙氏。”
這句話從年歲的時間上,肯定了嬴政確實是嬴子楚的親生兒子,以秦歷四十八年正月的時間線著手,直接從“懷胎十月”這個理論基礎上,杜絕了嬴政是呂不韋兒子的可能。
嬴子楚納趙姬為妾,是在秦昭王四十六年的時候,而嬴政的出生日期則是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
為什么司馬遷寫的《史記》,對于嬴政的身世有著兩種截然相反的判斷,司馬遷為什么不在《史記》中統一口徑?
《史記》中的兩種說法,在王立群老師看來,并不是司馬遷的筆誤所造成,這是因為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手里有著兩種不同的資料。
一個說嬴政是嬴子楚親生,一個說嬴政不是親生。
雖然《史記》的記載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但作為史家之絕唱的《史記》,它自身的客觀性還是不容置疑的。
正因為《史記》有著官方的客觀性,所以引起了后世對于嬴政身世之謎,長達兩千年的猜測。
可以說,《史記》是造成嬴政身世之謎的源頭。
無論說法有多少種,但真相卻只有一個,正史的書寫并不能成為言之鑿鑿的不刊之論,在書寫帝王家史的正史背后,王立群老師提出了質疑。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提到過,趙姬是嬴子楚在一次參加呂不韋的宴會上偶然發現的,呂不韋在對方向自己索要愛妾的時候,并沒有表態,僅用嬴子楚的“悅而取之”作為呂不韋的情感表達。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對于“奪人所愛”這件事,呂不韋是心生不悅的,但因為對方是自己的政治資本和握在手里的籌碼,無奈也只得答應。
雖然史書上記載了嬴政的出生年月,和趙姬在被送給嬴子楚時的懷有身孕后,生下嬴政的日期對不上,還是有一些后世人,站在呂不韋的立場上,進行了大膽猜測。
其實趙姬和嬴子楚的相見是呂不韋提前安排好的,為的就是使出美人計,來牢牢抓住在手中這張可以讓自己平步青云的底牌。
呂不韋讓出趙姬時的不悅,只是為了讓嬴子楚認識到趙姬的“奇貨可居”,最終目的都只是為了引出嬴子楚的“悅而取之”。
被送給嬴子楚的趙姬懷有身孕,如果嬴子楚可以做秦國的王,那么呂不韋的孩子就是秦國繼任的王。
這個陰謀論中,充滿了呂不韋對于人性的駕馭,和攀登權力巔峰的野心。
對于呂不韋來說,通過將自己的親生兒子送入秦宮,可以直接達到平步青云的目的,兒子是秦王,那他呂不韋就成了太上王。
但王立群老師,對于這一猜測提出了兩方面的質疑。
首先第一點,如果呂不韋將自己子嗣送入秦宮的計謀得逞,那就說明趙姬那時候已經懷孕,之所以瞞過嬴子楚,是因為肚子里的孩子還沒有顯懷。
對于只是一個胚胎的孩子來說,即便用今天的醫療技術進行診斷,也不能判斷出孩子的性別,那呂不韋是怎么確認趙姬肚子里的孩子就一定是男孩?
如果是女孩,呂不韋的如意算盤豈不是要落空?呂不韋是個商人,他應該不會做這樣的虧本買賣。
第二點是呂不韋這么做的風險很大,對于普通人來說,戴綠帽子是一件奇恥大辱,更何況是身為一國之君的秦王,如果嬴子楚一旦發現趙姬生的孩子和自己長得不像,從而猜疑其生父的話,那第一個被猜疑的肯定是呂不韋。
這種以下犯上,帶有羞辱的欺君之罪,在當時的秦國,是要被滿門抄斬的。
對于呂不韋來說,扶植嬴子楚只是一項投資,而投資的目的是為了收益,他不可能人為地為自己制造一些導致失敗的風險,即便是賭注,在投資學上,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冒著這么大的風險。
如果有,那也只能是賭徒,而呂不韋做商人時做到首富,做官時做到丞相,本就是人中龍鳳的他,怎么可能犯這種錯誤。
之所以會出現嬴政身世之謎的原因,絕大部分在于古時候的技術手段,和認知方面的局限性。
站在科學角度的王立群老師,用了簡單的生物胚胎學和投資學作為基礎,奠定了嬴政是嬴子楚親生兒子的事實。
拋開歷史觀不談,單從醫學角度來說,嬴政也不可能是呂不韋的兒子。
《史記?呂不韋列傳》中的那句“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如果單從婦女懷孕到產子的時間上來說,根本不成立。
“期”在古代中指的是事物的發展到了約定的時間,而大期的意思則是十個月或者十二個月,生孩子一般都是十月懷胎,如果超過十個月,腹中的胎兒會因為難產而死亡。
也就是說,趙姬在懷有身孕的十個月后,生下了嬴政,但民間約定俗成的說法,并不能成為判斷事情真相的強有力證據。
為此,王立群老師特地詢問了自己當醫生的朋友,咨詢了關于懷孕生產的一系列問題,想通過科學的角度來分析嬴政的身世之謎。
女性的懷孕計算***,是從下一次月經不來時開始計算,一般的時間是266天,但排卵期是在生理期來臨之前的十四天,因此人們常說的十月懷胎,按照科學的方式計算,是280天。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百分百的280天,也有極個別的例外,所以現代醫學會在此基礎上再做推斷,孩子降生在預產期的前三個禮拜或后兩個星期,都是正常的。
如果過了預產期,胎盤的生長周期會面臨老化,用來保護嬰兒的羊水也會慢慢減少,無法為體內的嬰兒輸送營養,也就產生了因難產導致胎兒死亡或者胎死腹中的可能性。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聽到某個人因為氣憤,罵另一個惹自己生氣的人為二百五,指的就是在娘胎里沒待夠天數所造成的愚笨行為。
通過王立群老師的論證發現,如果趙姬懷有身孕,就不可能在嫁給嬴子楚之后,到了“大期”才生下嬴政,史記記載的“至大期時”也不可能發生。
就算是真的懷有身孕嫁給了嬴子楚,那么出生后的嬴政,也會因為超長的預產期而導致殘疾或者腦癱。
但嬴政卻用行動證明,他可以用祖上所遺留下來的基業,通過武力的方式兼并和統治各國,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全部消滅,從而使自己成為了千古一帝的始皇帝。
這些成就,是一個腦癱做不到的,也是一個才能平庸的普通人做不到的,然而嬴政之所以能成為秦始皇,靠的正是他那遠超于常人的智慧和毅力。
到了百家講壇節目的最后,王立群老師推斷,呂不韋和趙姬可能有性關系,但在嬴政的生父問題上,絕對不可能有血緣關系。
另外趙姬懷有身孕的事,如果是事實,在理論上也只可能有趙姬、呂不韋知道,嬴子楚和嬴政這爺倆知不知道,還得看嬴政長得像不像他爸,或者趙姬愿不愿意對兒子說。
身為知情人的趙姬和呂不韋,更不可能將這件事情說出去,因為趙姬的自保和呂不韋的智慧,不會讓他倆做出這種愚蠢的事?
連當事人都不愿意說的事情,外人是怎么知道的?為什么秦始皇非嬴子楚親生的流言,會像緋聞一樣鬧得全天下都知道呢?
王立群老師從歷史觀、價值觀、生物知識和現代醫學等各個角度,剖析了嬴政不可能是呂不韋兒子的事實,但很多人寧愿相信野史也不愿相信正兒八經的史學家分析,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關注嬴政的身世呢?
這個原因還要由兩個歷史典故說起。
第一是嬴政登基時,朝中反對者所捏造出來的誹謗,在嫪毐圖謀篡位時,向外界宣布嬴政非嫡出,而是趙姬和呂不韋的兒子,并言之鑿鑿地說這些事情是趙姬和他說的。
但事實的結果,讀過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嫪毐被亂刀砍死,與趙姬所生的一男一女被嬴政指使手下摔死,而趙姬本人作為嬴政的母親,雖然沒被處死,可后半生都被囚禁在深宮之中。
借著這個由頭,有了嬴政是呂不韋兒子的言論。
第二是秦滅六國后,逃亡的六國權貴們所捏造出來的阿Q言論:“其實不是秦滅六國,而是六國滅秦,因為嬴政不是秦人所生,而是衛國人呂不韋和趙姬所生,而呂不韋經商游走六國,嬴政又在趙國出生,所以是六國滅秦。”
基于這種精神安慰,加上此前嫪毐謀反時散播出來的謠言,嬴政的真實身世自此開始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后來的秦朝,統治天下時殘暴無道,致使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后世代替秦朝的漢朝,更是不遺余力地將抹黑秦始皇形象的行為進行到底,甚至連太史公司馬遷都形容秦始皇是一個“眼睛凸出,塌鼻子,雞胸駝背,有氣管炎”的昏庸無道的家伙。
如果從理論和事實上打敗不了對方,很多人會從外貌入手,進行“相由心生”的詆毀,司馬遷這個描寫雖然以前人描述為準,但在事實上,卻經不起推敲。
歷史上像秦始皇被詆毀的事跡并不是孤例,大清滅明,對于明朝的歷代皇帝都有詆毀,更是將同為千古一帝的朱元璋描繪成了一個鞋拔子臉,不論功過,單從長相上著手的評價,屬實有些不那么高雅。
歷史上朱棣和朱允炆的人物畫像,在今天的故宮中仍有保存,如果朱元璋是鞋拔子臉,那他的后代為什么長得堂堂正正?
看來太史公的文筆并沒有成為“史家之絕唱”,司馬遷對于人物的精準塑造,還是有很多后世之人繼承了他犀利的文風。
魯迅曾經說過,歷史是帝王的家史和任勝利者裝點門楣的小丑,即便如此,我們也可以在這份家史和臉譜化的歷史中,發現隱藏在事物背后的真相,并通過事實和證據的推演,來論證那些存在于猜測之中的推理。
古往今來,歷朝歷代的興亡成敗,成了人們今天談笑之間的往事,古時候的長城還在,但古人卻早已化為云煙與泥土。
長城上的磚頭雖然破敗,但斑駁頹圮的城墻,仍為我們描繪勾勒著那些存在于歷史中的更迭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