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筍殼魚,常被認成本土魚,實則是“外來戶”,1斤上百元還會變色
立春以后,春筍陸續上市了,在南方的很多菜市場上常見到春筍的身影了。
認識春筍的朋友都知道,春筍和冬筍不同,它的外面有好多層厚厚的筍殼,這個是要去掉的,不然會影響口感。
而在南方的一些水產市場,偶爾也會見到一種長得很像筍殼的丑陋的魚類,它就是“筍殼魚”。
在國內很多人不知道筍殼魚,有些人也常把它當成是本土魚類,實際上它是一種入侵物種,并且還是一種美味的“外來戶”。
在市場上貴的時候,筍殼魚更是要賣到上百元一斤。
筍殼魚:美味的“外來戶”之所以很多人常把它當成是本土魚類,是因為這種魚和我國一種本土的魚類確實很像。
但是筍殼魚是貨真價實的外來戶,它原產自東南亞各國及澳洲大陸,學名叫尖塘鱧,是蝦虎魚的一種。
這種魚頭大尾小,并且身體很粗壯,看起來很像是竹筍,特別是它被抓住以后會張開嘴巴,昂起頭,而且兩扇魚鰭張開,這樣就像極了竹筍,因此而得名。
我國所養殖的筍殼魚來自泰國,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才引進的,并且主要是在廣州、福建等地區當中經濟魚類少量種植。
當然了,筍殼魚被誤認成本土魚還有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這種魚的存在感不強,知名度不高,而且危害也不如小龍蝦、牛蛙、清道夫等入侵動物大,所以很多人忽視了它的存在。
長得丑陋,也是兇猛的魚類筍殼魚長得不起眼,甚至還有點丑陋,不少人第一次看到它就被它的“顏值”所驚嚇到。
其實筍殼魚不光是長得丑,而且還是一種兇猛的魚類。
這種魚的游泳能力不強,常常是在河流、湖泊、池塘等水域的底層活動,也常棲息于岸邊的砂石縫隙、洞穴及雜物中。
但是筍殼魚卻是一種肉食性的魚類,它在魚苗階段主要以輪蟲類、枝角類、橈足類及底棲水生昆蟲幼體和環節動物為食,等到長大了以后就主要是捕食水中的各種小魚、小蝦、甲殼類、軟體動物、水產昆蟲及幼體為食。
只因這種魚的嘴巴里有鋒利的牙齒,并且和多數其他的魚類不同,筍殼魚不光是有滿嘴的牙齒,而且還有舌頭哦,這樣就為它捕食提供了很好的便利。
更值得一提的是筍殼魚還有很強的耐饑餓的能力,當它們飽吃一餐后可以幾天不吃,可能這也和它不愛運到有關,吃飽了就靜靜的呆在水下面一動不動。
除此以外,筍殼魚還有一種本領,就是它會變色。當把它抓上來以后,如果在水面上超過一分鐘,身體就會變成灰黑色的了。
而放到水里面去,顏色就會逐漸變白,身體呈灰白色了。
其實筍殼魚和我國本土的蝦虎魚區別還是比較大的,像本土的蝦虎魚一般長不大,最大難以超過半斤。
可是筍殼魚卻個頭很大,在合適的環境下,最大的可以長到20斤以上。
經濟價值高,貴時上百元一斤既然國內引進它,肯定是因為它有經濟價值,并且還把它當成是特色品種的魚類推廣養殖。
在南方的很多水產市場,運氣好才能買到這種魚,并且價格還比較的昂貴,貴的時候一斤要上百元,就算是平時也要六七十元一斤。
而筍殼魚的價格之所以比四大家魚貴這么多,一來是因為養殖它的農民不多,二來是這種魚的肉質很鮮美,營養非常的豐富,有著很高的食用價值。
筍殼魚含有的蛋白質是牛奶的5倍多,而且其中幾乎包含了人體所需要的18種氨基酸,有著優秀的保健作用,尤其是適合老人和小孩食用。具有益氣補虛、養顏美膚、提高記憶力等食用價值。
正是憑借著這些優勢,在幾年前廣東的一些***里,筍殼魚更是賣到了幾百元一斤。
當時一些養殖戶養殖筍殼魚,就實現了年入千萬的目標,只因它的市場需求量大,并且利潤也高,最高的時候更是高達七成。
有些人可能會好奇,既然是入侵物種,為何筍殼魚沒有在國內泛濫呢?
其實筍殼魚引進國內也有三四十年了,卻在野外很少見,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就是有天敵,比如肉食性的魚類,還有就是它過于美味,難逃被捕撈的命運。
第二個就是食物比較匱乏,畢竟筍殼魚是一種肉食性的魚類,如果沒有充足的食物,就難以泛濫。
最后一點,也就是因為它的肉質鮮美,價格昂貴,在野外被人為過度的捕撈。可以說,如果沒有人為的養殖,在野外的筍殼魚早就已經滅絕了。
結束語不認識的人會把筍殼魚當成是本土魚,甚至認為是蝦虎魚發生了變異。其實它們是另外一種蝦虎魚,是來自東南亞的“外來戶”。
不過和其他的入侵物種不同,筍殼魚是一種美味的入侵物種。在市面上能賣到上百元一斤,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但是也要提醒大家,養殖有風險,大家不要看到筍殼魚的價格高,養殖的利潤也高,就盲目跟風養殖。這種魚的養殖門檻高,技術難度也較大,不可盲目養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