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理論不管是好是壞,都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
盡管他門下聚集了許多學生和共同研究者,但由于他所說的話都是“絕對”的,所以當有人感到疑問或者存有反對意見時,就會離他而去并提出別的學說。
他們都是一些有個性的人。最初以弗洛伊德共同研究者的身份登場的榮格,也是他學生之一。他對弗洛伊德發現的潛意識世界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他對弗洛伊德將一切都與***相連的說法進行了批判,后來兩個人分道揚鑣。兩個人理論之間決定性的區別在于,弗洛伊德從層次論到結構論進行了模型轉變。
弗洛伊德將人的心理分為自我、超我、本我,榮格則認為這種結構太過于機械化,于是將重點放在潛意識和心中的印象上,并且提出了自己獨特的“分析心理學(Analyticalpsychology)”。
榮格認為,人類的心理分為個人后天的無意識、復合與人類共有的先天的無意識原型”。
弗洛伊德重個別性,榮格則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的思想。他還認為,不管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心理的原型都是相同的。
后來,榮格一直致力于探尋原型的本來面目,并且通過藏傳佛教和煉金術等具有神秘色彩的內容,以及世界的神話和古代思想來尋求線索。
其中也包括中國的道教以及日本的禪道冥想等東方思想,或許這也是榮格在東方國家廣受歡迎的原因。
除了榮格之外,對弗洛伊德提出反對思想的人還有不少。“個人心理學”的創始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就是其中之一。
他和榮格相反,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理論中潛意識的部分是荒謬的,而將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意識層面的糾葛上。
他認為孩子在與家人的關系中所產生的許多情結,特別是其中的負面情結,對人類心理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
在弗洛伊德的追隨者中最特別的一個,當屬威廉·賴希(1897~1957)。
提出“本我”才是人類真實的一面,“自我”只是虛偽的面具罷了。他主張“性解放和追求快樂是人類本來的模樣”。
由于他的態度過于激進和傲慢就連身為他的老師的弗洛伊德自己都不喜歡賴希這個學生。
賴希前往美國后提出了“自然力這種有生命的力量,不只存在于人類的身體之中,而且普遍存在于整個宇宙妙的理論”。
還開始銷售“自然力儲存器”等奇怪的醫療器械,美國聯邦食品藥品管理局認為這種東西是一種騙人的玩意,因此發出禁令要求賴希停止銷售并且銷毀一切自然力儲存器。
但賴希依然繼續銷售,結果被以不服從***禁令為由逮捕入獄,后來因心臟病發死于獄中。也有人說他晚年患有精神病。
但賴希的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卻忽然間大受歡迎。他提倡性解放的著作,被在反對“越戰”運動中誕生的嬉皮士群體奉為《圣經》,廣受贊揚。
安娜的“自我心理學”與克萊因的“對象關系論身為猶太人的弗洛伊德為了躲避納粹而于1938年逃亡倫敦,但他卻在第二年因癌癥去世。弗洛伊德一直到去世前都積極地進行著各種活動,就好像用一生證明他是一個“自我的人”。
弗洛伊德死后,精神分析學派盡管繼續沿用弗洛伊德的術語體系,但是卻迅速地分裂為許多派別。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弗洛伊德的小女兒安娜繼承“構造論”提出的“自我心理學”。
安娜對什么是自我機能、自我是如何發展成熟的,以及什么是防衛等問題都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后來,她開創了兒童精神分析,在教育領域極為活躍,還創立了矯正少年不健康行為的機構,終生未婚的她,盡管并沒有取得博士學位,卻仍然被尊稱為“弗洛伊德女士”。
安娜·弗洛伊德的理論因為條理清晰、內容嚴謹而在國得到了廣泛的支持。甚至被看作科學的精神科的治療***,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都是美國精神分析的主流。
另一方面,英國雖然并不接受弗洛伊德的構造論,但對弗洛伊德對潛意識領域的研究卻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其中包括創立了與安娜相對學派的梅蘭妮·克萊因(1882~1960)以及弗洛伊德非常器重的學生,創作了《弗洛伊德生平》一書,并且擔任國際精神分析學會雜志第一位主編的歐內斯特·瓊斯。
在他的支持下,克萊因的學派也成了精神分析領域另一大陣營。在“自我心理學”中,有一個弱點,那就是自我出現的年齡。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嬰兒與動物無異,在母子關系之中幾乎沒有糾葛,兩者之間的關系十分牢固。
直到父親的介入,才使得這種關系變得復雜起來。因此,他認為在孩5-6歲的階段,才開始出現“自我”。
但即便是安娜·弗伊德本人也對這個觀點產生了懷疑。所以,她后來才開創兒童精神分析。
針對于此,克萊因提出的心理發展模型將重點放在了早期的母子關系上。她認為嬰兒從出生到一歲左右,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克萊因認為,從出生到3~6個月(也有說法是三四個月)的嬰兒處于“幻想分裂狀態”的世界之中。
嬰兒將有溫柔有時又十分可怕的母親看作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更準確地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存在(嬰兒或許還沒有“人”的概念)。
對于嬰兒來說,他們甚至無法認識到***和臉都是屬同一個母親的事實。
此外,嬰兒對***的認識也是分裂的,有乳汁流出時就是“好***”,而沒有乳汁時則是“壞***”。
吃飽母乳心情不錯的嬰兒,在忽然間失去***時,不會考慮其中的理由只是單純地認為“壞***來了”,從而做出哭鬧的表現。
克萊因認為,嬰兒在面對“好***”的時候會表現出“好的自己”,而面對“壞***”時則會表現出“壞的自己”。
她將根據對象的狀態,認為對象變成了另外一個完全不同存在的情況稱為“分裂”,將對象的一部分(比如“好***”)和自己的一部分(“好的自己”)聯系起來的情況稱為“部分對象關系”。
當嬰兒的認知功能得到發展后,會意識到微笑的母親和發怒的母親都是同一個人,屆時也會將“好的自己”和“壞的自己”重新合二為一。
對象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自己同樣具有這兩面,由此產生的交互關系被稱為“全體對象關系”。
克萊因還進一步指出,當孩子意識到自己曾經以為是壞母親而抗拒過的那個人原來就是自己的母親,從而會由于罪惡感而產生抑郁的情緒。
而孩子心理中無法擺脫這種情緒的部分,就會再次返回到“分裂”的世界之中。
“自我”是什么時候確立的?在精神分析的世界之中,建立心理的發展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主題。
美國的嬰幼兒學者瑪格麗特·瑪勒(1897~1985)受自我心理學的影響,建立了“分離到個體化模型”,提出了自己的發展理論。
剛剛出生的嬰兒與母親雖然在物理上是兩個人的關系,但嬰兒在心理上卻仍然是以臍帶和母親連接的胎兒,無法從母親身邊獨立。
直到3歲左右,嬰兒經過一系列曲折的經歷,心理發生分離和個體化,才認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
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家埃里克·埃里克森(1902—1994)指出,人類在出生之后很晚才能夠確立“自己”的意識。
他認為人類的一生都處于發展階段,并且提出了共分為8個段的“發展階段論”。
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個體一性,他認為這部分在18歲左右,也就是青春期結束時才能夠確立起來。
所謂自我同一性,正如字面意思所述,指的是“同一的自我”。由于這是在青春期才確立起來的認識,所以在此之前,我們都處于“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存在的”這種混亂狀態。
每個人在十幾歲的時候,大概都思考過“我究竟是誰這個問題。自己究竟是怎么出生的,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應不應該成為那樣的人”,這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
但是,當我們長大成人之后,幾乎不會再去思考“我究竟是誰”這個題。
這就是因為我們具有了自我同一性,終結了混亂的狀態,埃里克森將這種混亂的狀態稱為“moratorium”(緩期)。
不過,這個詞和我們平時理解的狀態有所不同,日本人一般將學生畢業后不找工作,整天無所事事、游手好閑的狀態為“moratorium。
但埃里克森所說的“moratorium”,是一種更為激進的狀態,指的是為了確立自我同一性而掙扎的痛苦時期。安娜·弗洛伊德也曾說過:
“如果在青春期沒有經歷過這種巨大的混亂,就無法成為一個精神健康的大人”,對埃里克森的觀點表示贊同。
弗洛伊德派的凋零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自我心理學(Selfpsychology)在美國都十分興盛。埃里克森更是將其發展到了專門教育的模式之中。
但是,到了20世紀60年代,不管是在治療方面還是在學問方面,弗洛伊德派的人氣都開始衰退。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由于抗抑郁藥物和安定劑等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的出現。
精神分析需要大量的時間。每次45~50分鐘的治療,每周4~5天,需要連續堅持2~3年的時間才能見效(這是弗洛伊德制定的規則,直到現在仍然被沿用,沒有太大的變化)。
不管在時間上還是在經濟上,對患者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負擔,所以很多人為了能夠盡早治愈,都選擇藥物治療的***。
另外,由于新藥的登場,人們發現統合失調癥和狂躁癥的病因,是大腦神經傳達物質的分泌失調,因此對精神醫學者的關注也轉向了藥物方面。
這樣一來,精神分析就必須開拓新的“客戶群體”順便說一句,“心理疾病”從癥狀表現上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級別。
最輕微的是歇斯底里和強迫神經癥等“神經癥級別”,最嚴重的是像統合失調癥那樣的“精神病級別”。
處于中間的是“私人障礙級別”。因為其位于神經癥和精神病之間,所以也被稱為“邊緣性人格障礙”。
原創作者|窮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