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古老的文明古國,在上下5000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太多的璀璨文化供人們汲取。中國的文化是多元的、綜合的、門類眾多的,正因為它文化體系眾多,在文化上面的規(guī)矩也很嚴謹。今天我們討論很多人不大了解的風俗文化:白事文化中的“吊喪”和“奔喪”。
“吊喪”和“奔喪”有什么區(qū)別?
“吊喪”和“奔喪”,這兩個詞語到底有啥區(qū)別?大家千萬別用錯,不然就太尷尬了。詞語“吊喪”和“奔喪”里面都有一個“喪”字,喪指的是喪事,也就是我們口中說的“白事”,“喪”也指與人去世有關(guān)的事情,也是喪事禮儀文化的一部分。
白事,也是風俗文化中的一部分。
在風俗文化中“吊喪”和“奔喪”到底有什么區(qū)別?我們從5點區(qū)別來認識這兩個詞語。
第一點不同:“吊喪”和“奔喪”各自含義不同。吊喪,又稱吊孝、吊祭,指的是聽說親戚、朋友、鄰人等去世后,親自或遣人前往祭奠死者并慰問家屬的一種行為。一般來說,死者家屬也是歡迎盡量多的人參加追悼會。也是對死者的尊重。
來悼念死者,對生命的尊重
奔喪,重點在“奔”字上。意思是指從外地急忙趕回去處理長輩親屬的喪事。大家還記不記得朱自清的文章《背影》最有這么一句話:“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里面的奔喪就是這個意思。
大家還記不記得朱自清的《背影》
第二點不同:“吊喪”和“奔喪”所代表的主體人物身份不同。“吊喪”則以客人身份前去慰問和哀悼。“奔喪”是以主人身份“奔”回去辦自家的喪事。所以,身份要搞明白,防止以后遇到類似的事情別鬧笑話。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點擊進入漢字文化圈,第一時間收到文化類節(jié)目。
第三點不同:風俗文化中“吊喪”和“奔喪”的講究不同。關(guān)于吊喪,里面的很多規(guī)則你都知道嗎?古文《禮記·曲禮上》:“知生者吊,知死者傷。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傷;知死而不知生,傷而不吊。”即:與死者家屬有交情,就慰問家屬,與死者有交情就哀悼死者;和家屬有交情而和死者無交情,就慰問而不哀悼;和死者有交情而和家屬無交情,則哀悼而不慰問了。可見,原來吊這個字更多的是對死者家屬的慰問。
“吊喪”也可以成為“吊孝”
而在古代“奔喪”的忌諱:如因殘病、臨產(chǎn)、生育等原因不能奔喪,往家里郵寄東西,表示自己來奔喪了。歷代官員如遇父母大喪,須辭掉職務赴喪,朝廷重臣或身在軍中者,皇帝有權(quán)頒布命令可以不奔喪。自東漢始,往往對諸侯、守臣奔喪加以限制,以防止地方動亂。所以,在封建社會,不奔父母喪,是屬于大不孝的行為。戰(zhàn)國時,軍事家吳起貪戀權(quán)位,母喪不顧,曾子與其絕交。
我國封建社會對子女奔喪這件事情,十分看重。
第四點:“吊喪”的忌諱是什么?關(guān)于“吊喪”周禮中說,“死而不吊者有三:畏、厭、溺。”即畏罪自殺的、壓死的和淹死的,不去吊喪。此為不得其死,就是咱們后人說的,不得善終者。可能與當時的禁忌有關(guān)。
風俗文化中都有各自的忌諱。
第五點不同:“吊喪”和“奔喪”的規(guī)矩不同。“吊喪”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不論是去靈堂還是去參加追悼會,都應懷著沉痛的心情,帶著嚴肅的表情,認真履行每一項儀式。著裝打扮以清淡、素雅為宜;言談舉止以端莊沉靜為宜,應與場合的氣氛相協(xié)調(diào)。如果吊喪身著鮮艷的衣服是對死者的大不敬。
追悼會要嚴肅,是對逝者的尊重。
而對于奔喪家屬來說:看到來吊喪的客人之后,如果與家屬平輩以上者,家屬要對之磕頭,客人將家屬扶起來;客人在靈堂中(或牌位)三叩首,起立,再鞠躬,也有三跪九叩首的說法;對晚輩來說,對前來吊孝,則站立,不施跪拜禮。
風俗文化也要注重禮節(jié)
當然了,凡事都不那么絕對,中國這么大,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也有著細微的差別,但總體上的一些方向規(guī)則,應該是不變的。我國的白事文化之所以規(guī)矩這么多,也是從歷朝歷代開始慢慢的流傳下來的。到底是文化的糟粕還是文化上的遺產(chǎn),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這這些禮節(jié)也不清楚,我認為有些東西存在就有道理。
文化小課堂
中國文化包羅萬象,風俗文化中的白事文化,您認為是文化的糟粕?還是文化組成的一部分?每個人心中有不同的答案。這篇文章,希望您帶給您一些感悟!